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细化审计项目计划分类。每个审计项目的成本控制要从立项开始,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上提前做出预算,抓住主要矛盾,统筹做出安排,力争做到多出“精品”,不出“废品”。审计工作的开展要围绕政府中心,关注社会热点,在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上要突出重点行业和重点资金,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配置到人民群众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上,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对被审计单位可在深入调查和结合以往审计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分类,使审计计划安排上有的放矢,尽量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 突出审前调查,明确审计重点。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我国经济结构从体制上发生巨大变革,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管理观念及单位负责人的意识都会时刻发生着变化。审计机关要尽量不打无准备之仗,每个审计项目的开展都需要做出充分的审前调查,突出重点,出其不意,这样既节约审计成本,也有利于审计职能的发挥和审计权威的树立。审计署颁布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中,突出强调了审前调查的作用,充分表明了审计署对审前调查作用的重视。 确定基数,核定范围,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审计机关应在审计年度计划分类的基础上,从审计立项、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三个阶段入手,根据其涉及的延伸单位数量、资金规模等特点,选取核定成本的样本,按步骤细化计算所需的成本,匡算出被审计单位所需的审计时间、投入人力、经费支出等审计成本范围幅度,以此作为确定审计成本的基数,然后按其基数试行,根据试行结果适当调整幅度基数,以此来核定成本范围,作为核核审计成本的量化依据。然后再根据审计项目质量并综合相关因素,形成综合考核体系模块,用以考核激励审计组及审计人员节约审计成本,达到审计成本控制的目的。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树立成本意识。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的生命线,审计质量与审计成本相辅相成。首先,加强审计项目成本管理并不是以牺牲审计质量为代价,这是一个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要在投入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目标利益的最大化,这才是审计成本控制的目的所在。其次,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意义就是实现程序消耗为代价,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意义就是实现程序化和规范化管理,保证审计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一定意义上说是实行审计成本控制的前奏。再次,今后审计结果将逐步实现公开,从而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更大,对工作要求更严格。所以,审计人员本身在加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同时,也要树立成本意识,按成熟的业务规范和指南操作,将审计成本控制到最低。 固化审计经验,加强成果循环利用。审计机关每年由于新老交替、转任等原因,人员结构处于动态之中,流动出去的人员会带走一部分个人的智力成果,新进入的审计人员要适应和熟练掌握审计手段和审计方法等,需要审计机关支付大量的培训费用和为其提供实习时间,这样一方面造成审计成本的浪费,另一方面又加大审计成本的耗费。审计人员的经验是审计人员个人及集体的智力成果,审计成果的积累也是今后审计成本控制的重要内容。审计机关要实现成本控制,很重要的一环是要做到固化审计经验,这既可使其成为有效的教育培训资源,又可通过积累和提炼,将审计经验转化成应用成果,形成审计机关可观的潜在利益。 提高人员素质,合理搭配人力资源。实施审计成本控制人的因素非常关键,一个审计项目的实施往往要涉及到会计、审计、法律、政策等多方面的知识,审计人员业务不熟练或不精通,必然会加大时间和财力成本的耗费,因此,人员素质建设尤为重点,精兵强将可以较快地找到突破口,可以依靠较少的人力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目标利益,降低审计成本。由于每个审计人员的知识侧重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因此科学、合理地搭配人力资源,按不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个人专长统筹做出安排,既发发挥每位审计人员的个体优势,提高审计质量,又能取得结构效益,降低审计成本的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