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资金审计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农业资金审计的特点,决定了其审计方案有别于其他审计方案,尤其是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非固定而多变。因此,审计方案制定的妥当与否,是审计准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关项目审计工作的全局,它对于找准审计的切入点、抓住关键点、突破疑难点,减少盲目性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所制定的审计方案,不能完全合理地确定审计范围、内容和重点,审计重要性的确定及审计风险的评估仍停留于理论上的探讨,而审计方案内容未列入审计业务会议事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计划的科学性。 对策:一是要切实增强审计计划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拓宽审计思路,充分做好审前调查论证工作,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和了解不同方面的意见和情况,因地制宜,克服教条化,充实审计或审计调查内容,以提高审计方案的科学性。二是要按《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要求,编制审计方案,合理确定审计范围,细化审计内容和突出审计重点,以增强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三是要把制定审计方案作为审计程序的重要环节来抓,重大项目的审计方案要经审计业务会议审定,以减少审计风险,明晰审计责任。 二、重数量轻质量 农业资金遍布内蒙古12个盟市101个旗县区,盟市审计局每年安排的“上审下”旗县为2至5个,而盟市、旗县农审人员才为1至3人,很难审深审透。 对策:“压数量、保质量、抓重点、出精品”。2002年,我厅根据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及20多年审计实践,提出了这一审计工作思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对农业审计来说,是现实的。适当压缩数量,把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上,与“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是相符的。只有这样,方能谈得上审计力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谈得上审计事业的发展,同时,审计结果也就容易引起党政领导的认可,才能发挥出农业审计以点代面的宏观作用。 三、农业工程审计存在薄弱环节 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与管理,大都按基本建设程序运作与管理,从项目立项、审批、拨款至工程竣工决算等环节,均涉及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决算等方面的知识。而目前农业审计方法大都以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相对于基建工程及其效益审计方面是个薄弱环节。恰恰被审计单位就是在工程支出等方面,以虚报工程支出、代开窗口发票等形式套取资金。目前,农审人员受制于知识结构所限,业务技能还不能适应工程造价审计的需要,这是影响农业审计的一个薄弱环节,亟待加以解决。此外,这也留下了潜在的审计风险。 对策:可采取边审计、边学习的方式,加强对现有人员农业基本建设工程“三算”知识的专门培训与学习,以尽快熟悉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去弥补自身业务技能等方面的不足,适应农审工作的需求。 四、对相关政策法规理解不够深 农业审计从某一方面说,就是熟悉和学习国家有关农业政策法规的过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扶贫等涉及农村牧区方方面面,关系众多百姓利益,政策性很强,其资金管理和使用规定都载之于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文件中,因此,深刻和准确领会好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做好农审工作非常重要。目前,基层审计人员苦于相关法规和文件的查找,不能准确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时有乱引错用法规的事例。 对策:农审人员应增强学习和执行法律法规政策意识,结合审计准则的学习,规范审计操作程序,提高审计质量,领会、掌握好政策和法规的内容及条款,将学习和执行政策法规的内容,融会贯通到审计实践中。同时,上级审计机关每年应对统审项目所涉及的国家和地方性法规、资金下达指标文件及其投资数额,收集和整理并汇编成册印发基层审计机关,便于学习和操作。 五、审计思路和方法滞后 目前,农业审计仍局限就账看账、就数论数的财务收支审计模式。受条条框框左右,缺少创新意识,工作思路和审计方式方法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尤其是不能多角度看问题,视点低,习惯于某一单位局部或点上的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而忽视了具有地区性、行业性或面上的倾向性问题;忽略了对因决策失误或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损失浪费行为的查处。对一项工程的经济效益情况不能做到实事求是的评价。进行效益审计往往忽略真实性、合法性与效益性的三者关系,易走极端,一项工程若不存在真实性与合法性,就谈不上效益性。审计方式滞后,事中审计的促进作用有限。每年统审的项目,都是前两个年度安排的项目资金,诸如以前年度财政或主管部门平衡预算、出借、滞留等方面的问题,待到审计时,绝大多数已收回并拨付到项目上,起不到及时督促资金拨付到位的时效作用。而当年安排的项目又不在审计范围之内,只能起到秋后算帐的作用。 对策:更新观念,拓展思路,增强宏观意识。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农业审计调查模式,走出去,点面结合。学会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农业审计为“三农”宏观经济决策的服务作用。同时,完善传统的审计方法,如,账户入手,下审一级,上审下,交叉审的同时,要学会从查阅文件会议纪要、盘点现金库存物资、内查外调相结合、资金捆绑审计和审计置换角色等具体操作方法中,发现问题线索,上下结合,突出重点。力求做到“三清一透”,即审前对所审项目的有关政策法规和计划规模底数要摸清;审中对资金拨付和使用的大账要算清;主要问题要查清;审后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要分析透。善于从宏观上研究问题,提交有份量的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