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前调查: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前提 审计机关应根据审计要求做好审计调查工作,认真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与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有关情况,听取纪检、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的意见,搜集相关材料,充分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只有做好审前调查,才能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案。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所以必须全面详细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首先,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应到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了解:领导干部的职责范围,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做的重大决策项目,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国家财税、财务体制改革以及内部经营机制重大事项的改革等情况的说明,业务范围或经营范围及规模,内部机构设置以及所属机构或全资子公司的状况,银行借款和对外投资情况,预算内外资金、专项资金情况,资金总量及财政、财务收支的基本情况,财务核算体制和行业特点,相关内部控制情况等。 其次,到有关部门了解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任职期间是否有违纪违规、群众反映强烈的敏感问题等等。只有摸清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方案的制订才能更科学、更规范,才能在方案中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方式。从防范的角度出发,在审计源头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这是一种最好的规避审计风险的方法。 把握重点: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中心 坚持把握重点,保证审计质量是审计规避风险的另一道防线。为能够更好、更准确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作用,并进一步与新情况、新问题相结合,突出审计重点是搞好经济责任审计必然的抉择。 首先,应注重被审计单位各种能力的审计。在这方面,审计工作重点应当放在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以及企业领导者个人行为能力上,依据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和民主平等原则实施审计全过程。企业资产、负债及损益情况的审计,这是对企业领导者业绩的全面反映,也是搞好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点。重点审计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货币资金及存货的管理、债务往来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所有者权益及营业利润的真实性。 其次,应考核各种指标的完成。审计的重点是,贯彻执行国家重点经济政策情况,领导干部任期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通过各项指标实现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看其执行经营决策的程度和能力。通过分析对比找出企业经营发展的成效和不足,这是客观评价领导者经济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 再次,应检查重大经济决策。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做出的重大经济决策对企业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重点检查企业领导者任期内在做出重大经济决策过程中是否按正常程序进行,检查其合规性、民主性、科学性,界定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领导干部在企业经营决策中遵纪守法是企业经营者经营有道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对其遵守财经纪律、贯彻国家各项法规情况的审查,可以得出被审计领导干部掌握市场经济的综合本领和能力如何。 准确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根本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坚持以经济责任为主、政绩量化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审计机关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写实的方式描述审计结果,避免鉴定式的抽象评价。对此,国家审计署规定评价内容是“主要评价会计信息、资产质量、重大决策和遵纪守法等几个方面,分清应由企业领导人员承担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或领导责任的监督不力责任”。2003年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颁发了经审办字[2003]6号文件,明确规定审计评价应当遵循的原则:(1)审计评价应紧紧围绕被审计领导干部的相关经济责任进行;与被审计领导干部不相关的经济责任不评价;(2)审计评价应在审计事项范围内进行,与审计事项无相关的事项不评价;(3)审计评价应依据审计查明的事实进行,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4)审计评价应依据重要性原则进行,对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不评价;(5)审计评价既要反映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问题,又要反映其相关业绩,审计评价应避免相互矛盾。在审计工作中,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才能确保把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