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宏观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1.政治环境决定着审计的命运。我国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行政,各级审计机关同时接受地方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在客观上影响了审计职能和权威的发挥,容易形成保护主义。 2.法律环境决定着审计工作的地位。在执法过程中感觉到在某些方面无法可依,有些重要的法律、行政条例仍未出台,还有一部分已出台的法律尚不完善或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进一步修订。人治传统的影响还很深,计划经济年代行政权力至高无上的惯性还很强。 3.经济环境决定着审计发展的规模。全球经济一体化,全世界都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文化诸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审计环境的重大变革,从而必然导致审计对象、方法等发生重大变化。 4.社会环境影响着审计的质量。 ——审计部门之外的其他执法部门的执法状况影响审计执法质量。人们都有一种攀比心理。如果其他部门普遍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的情况,将会严重影响审计的执法质量。 ——行政领导的态度和干预程度影响审计执法质量。有的地方政府在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情况时,将审计中查出的重大问题都删掉了,否则就不能通过,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审计机关将在其他审计项目中查出的重大问题向行政领导请示时,行政领导要么表示放掉,要么不表示,采取“拖”的办法,使之最后不了了之。这种行政行为,严重挫伤了审计工作者严格查处问题的积极性。 ——国家科学教育水平的影响。较高的科学教育水平可造就高素质的审计人员,也可提供科学的、先进的审计手段和方法。目前,我国的审计机关较为普遍地使用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极大地降低了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审计质量显著提高。但也应看到,我国科技水平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审计的发展。 二、微观审计环境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微观审计环境是指审计工作所处当地的影响审计工作的外部因素和情况。这种微观环境,仅指审计直接活动的区域范围。 1.微观审计环境状况影响审计成本的高低。 ——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规模。经济总量越大,需要参与审计的人力物力就越大,审计成本就越高;反之就越小。 ——被审计单位经济性质的重要性。经济性质越重要,则要求审计风险就越低;要求审计风险越低,则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越多,审计工作量也就越大,从而提高了审计成本。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状况。内控情况如果很差,则审计的固有风险(是指假设在没有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和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就越高,从而加大了审计的检查风险。为降低检查风险,就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加大审计成本。 2.微观审计环境状况决定审计风险的大小。 ——被审计单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如果被审计单位人员,特别是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水平很差,把账做得很乱,其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就大,审计的固有风险水平就高。在个别情况下,为规避审计风险,审计人员不得不重新替被审计单位做账。相反,会计核算人员的会计业务素质很高,则固有风险水平就低。 ——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对审计风险的影响。这主要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而审计人员又不能觉察所造成的风险。即使审计人员确认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合理或在关键环节上失控,提出的修正建议是否能够真正适合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也会形成一种修正风险。 审计工作适应审计环境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 1.大行政观念必须更新。由于各种原因,大行政和行政至上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有时虽然已经认识到这种观念的危害,但在行为上仍有意无意地受到它的约束和影响。这种大行政观念势必对审计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对审计工作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必须要更新。这种观念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一问题能够逐步得到解决。 2.坚定树立市场经济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审计应该转变角度,将企业视为市场中身份平等的运行主体,不但要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督,而且要保护其合理利益,不但要面对企业,而且要面对政府和市场,为维护市场运行秩序,完善市场运行规则,有效进行宏观控制而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结果要增加公开和透明程度 1.审计机关应提高审计工作的公开和透明度。公开的内容应包括:工作程序、工作标准、所确定的部分审计项目、部分审计结果等。 2.审计机关要增加对外公布审计结果的数量和内容。对于社会公众关注的项目应尽量公布审计结果,对于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审计项目应逐渐实行公开审计结果的制度。 3.审计机关要开发适合对外公布的审计结果载体。为了适应公开审计结果的需要,审计机关需要制定相应的制度,包括使用什么方式公开、公开哪些内容、采用什么载体公开、在什么时间公开、公开的范围等都要确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