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审计统计台账的编制。审计统计台账由审计项目组负责,一般由项目主审或其他指定人员作为审计统计台账责任人,在审计终结后及时按要求填写审计统计台账,并经审计组组长复核签字后送交部门(处室或科室)统计人员。这一程序的关键在于原始数据的选取与确定。审计项目结束后,生成的审计数据比较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数据都填入审计统计台账。只有审计统计报表要求的数据才填写入审计统计台账。这就要求审计统计台账责任人员必须理解审计统计结构与指标的含义以及审计统计的操作步骤。数据的选取必须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今年取消了审计意见书,改为审计报告的形式。在审计统计数据的选取与确定时,要依据新的合法文书进行操作。对于原审计意见书中的审计数据未进入审计报告的,或者以另一种形式写进审计报告的,要相应地进行审计统计。对于审计意见书与审计报告中形式上不一致的审计数据,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进行审计统计数据的选取和确定,即按有利于科学全面反映审计成果和审计工作情况、有利于反映审计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有利于审计发展导向、有利于领导决策和宏观管理来操作。审计统计原始数据的选取与确定非常重要,它是审计统计的基础工作,是审计统计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必须提高审计统计台账的编制质量。 2.审计统计台账的部门汇总。审计统计台账由各个审计组形成后,送交部门 (处室或科室)统计人员。部门统计人员根据各审计组的审计统计台账进行计算汇总。各处室或各科室一般是按业务类别进行机构设置的,因此各处室或各科室的汇总就形成了各类业务的审计统计资料,在部门(处室或科室)审计统计人员签字后送领导审核签字,然后报送单位(局、厅)审计统计人员。这一程序的关键在于分类汇总与计算。各部门审计统计人员必须按照审计统计报表要求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汇总,而且要计算准确,不允许出现差错,否则会直接影响整个单位甚至本行政区审计统计的准确性。 3.审计统计的单位(行政区域)汇总。各部门的分类审计统计资料送至本单位的审计统计人员后,审计统计人员要检查审计数据分类是否正确,进行计算汇总后形成本单位或本行政区域的审计统计数据,然后送相应的审计管理部门领导审核签字。同时,根据本单位或本行政区域的总体审计统计数据进行审计统计分析,撰写审计统计分析报告。在这一程序上,本单位或者本行政区的总体数据资料已经全部形成。这一程序的关键在于审计统计分析,为领导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依据。高质量的审计统计分析对领导决策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4.审计统计的上报。审计统计定稿后,要按照一定的媒介和途径进行上报。我国审计机关一般是按照行政区域进行机构设置的,审计统计报表经本单位或本行政区域领导审核签字后,按行政级别逐级汇总上报。被派出机构向派出机构上报。这一程序的关键在于时间的节点。每一种审计统计报表都有上报统计的时间要求。在上报时,一定要检查审计统计的时间节点是否符合要求。例如,季度报表的统计时间区间和上报时间限制等。 5.审计统计的反馈与检查。审计信息在上报后,会形成一定的反馈,例如审计统计的查询、相关审计统计技术问题的处理等。对于通过媒介发布的审计信息中包含的审计统计内容,要进行发布后的准确性检查。例如,核对新闻媒介上的审计统计数据是否有误等等。这一程序的关键在于审计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和审计统计例外情况的处理。要关注与相关统计数据的关系,反映问题的数据逻辑上的一致性。例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的数据与国民经济统计中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相关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及反映问题实质的一致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