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国利,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徽 合肥 230039)。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首先对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抗战口述史研究发展的表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这一时期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日本的侵华暴行、中国军民的抗战、抗战历史人物和抗战时期的教育等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开展的情况及其成果作了概括和分析。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字号:

      抗日战争口述史研究是中国当代口述史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值得认真总结。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就当代中国抗战口述史的发展和基本研究内容进行阐述。抗战口述史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对亲历抗战的人物的采访及所获资料的整理和出版;二是利用抗战口述史料从事的各类研究和创作。本文即从这两个角度来进行总结和研究。由于港台材料收集困难,本文仅以中国内地抗战口述史研究为考察对象。(注:日本和海外华人学术界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因论述对象所限,一般不单独涉及。)此外,由于有关抗战口述史研究的资料比较多,也比较分散,一时难以全面搜集,因此,文章所作的总结难免存在偏颇和不足,敬请批评指正。

      一、抗战口述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

      用口述方法搜集、整理抗战史料在内地早已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整理和出版的大量有关近现代中国革命和社会变迁的史料中,便包括今天所说的口述史料。其中,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最具代表性。这些史料中有相当部分涉及到抗战。不过,这一时期抗战口述史料的采集、整理和出版是从属于中国近现代革命史资料搜集工作范围内的,而且,较少利用口述史料和口述史方法来深入和系统研究抗战史,还没有明确的口述史学科意识。

      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抗战口述史研究开始蓬勃发展。究其主要原因,一是当代西方口述史学理论和方法在内地的广泛传播,为它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和系统的方法论,学术界开始将抗战口述史研究作为独立的学科来建设。二是日本军国主义复兴、日本教科书事件和日本首相等高级政府官员不断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和事件,激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对日本侵华史的强烈关注和研究。而通过采访亲历、亲闻和亲睹日军暴行和战争的人以收集丰富、详实的一手资料便成为帮助人们认识和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途径。抗战口述史研究的兴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从事和参与抗战口述史料采集的组织和人员不断扩大。其中,既有官方和半官方的学术、文化和教育机构进行的系统采集,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日军慰安妇纪念馆和九一八事变纪念馆等抗战纪念馆都将系统和长期从事口述史料采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也有民间机构、人士的积极参与,如齐红深教授从事日本侵华殖民教育的口述调查长达20多年。南京理工大学学生曾在2002年暑期进行南京大屠杀口述史料的采集。

      第二,抗战口述史料采集的力度加大,这主要表现为采集工作开始系统化和长期化。南京市政府、“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南京市教育局等单位先后在1984年2-9月、1991年暑假和1997年暑假组织过以南京市为中心的、大规模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普查、复查和口述史料征集工作。(注:参见刘相云:《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证言的史料价值》,陈安吉主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年。)其次,还表现为海内外学术研究团体及学者开始联合进行抗战口述史料的采集。1991年创立于纽约、专注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中国近代史学会”与内地一些大学和文化机构就抗战口述史各方面史料的采集展开了广泛合作。(注:这些合作主要有:(1)1994年与复旦大学历史系合作,进行七个专题的“上海地区抗战口述史访问”:汪伪储备银行;沦陷区上海市民生活;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租界围城时期的大米跑单帮;缅甸战役;日军侵华期间破坏和掠夺中国图书的情况;抗战期间上海的教会大学。(2)1996年与北京大学历史系合作,进行4个访问项目: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俘的经过;日军华北防疫给水部队(1855部队);西南联大知识分子;日本统治时期东北丹东和沈阳中、小学教职员的教学与生活。(3)1997年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合作进行的4个专题访问:七七事变与二十九军;抗战时期孩子剧团;海外华侨归国参战;日军侵华期间种植和贩运鸦片问题。(4)2002年与中国日本侵华战争遗留问题民间研究网的何天义先生合作进行日本抢掳中国劳工的调查。(5)2000年与《抗日战争研究》合作,征求关于抗战时期的口述史访问专文。(内容引自该网站:Society of History on Modern China,www.chineseoralhistory.org))中国和日本的不少团体和学者就日军侵华战争罪行口述调查也有许多合作。

      第三,采集的途径和形式多样化。既有以学术刊物发布征集启事的,如《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1期刊发了《日军侵华战争受害者口述史料有奖征文启事》。也有通过电视台发布倡议的,如2003年“央视论坛”发起过主题为《抗日战争需要发动更多人进行研究的田野调查!》的倡议。不过,以互联网征集口述史料已成为各类抗日纪念馆和民间人士进行抗战口述史料采集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其中“日本侵华教育网”和“中国二战劳工网”所做工作尤为突出。2005年3月16日,“汉网论坛”(city.cnhan.com)也曾发布寻访武汉市抗战老人讲述抗战岁月的“口述实录”专贴:《招募人文志愿者:倾听历史真实的讲述》。

      第四,抗日口述史料采集的对象和范围愈益扩大。有关日本侵华战争暴行口述史料的收集,包括南京大屠杀、中国慰安妇、中国劳工、侵华战争细菌战、在华奴化教育和“无人区”等众多方面。在中国军民抗战方面,不再局限于中共领导的抗日斗争,而是扩大到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和社会民众抗日斗争。此外,反映抗战其他方面的口述史料,如中国的妇女抗日斗争、战时教育、国统区和沦陷区的社会生活等也逐步展开。

      第五,系统整理和出版了一批抗战口述史料,为抗战史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不少杂志也常常刊登抗战口述文章。如《老人天地》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5年“计划全年期间,以口述史的方式,依靠健在的抗日老战士自己书写当年的历史的媒体。”[1]

      第六,利用口述史料和方法进行专门和系统的学术研究,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著述。其中,在南京大屠杀、二战中国劳工史、侵华日军细菌战、中国慰安妇、奴化教育史、花园口事件、滇西南抗战史和抗战人物研究等方面成果颇丰。

      第七,利用抗战口述史料进行表现形式多样的创作,如制作纪实性影视作品、进行报告文学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创作、制作结合图片和文献资料的画册等。这方面的作品愈来愈多,极大地扩大了抗战口述史的社会影响。

      第八,开始注意对抗战口述史研究进行理论性总结,这对以后抗战口述史研究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如齐红深的《关于日本侵华殖民地教育口述历史调查与研究》、刘相云的《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证言的史料价值》等。不过,目前这方面的理论性总结还很欠缺,有待加强。

      抗战口述史研究的内容和成果涉及抗战史的各个领域。如由章伯锋、庄建平主编的近千万字的综合性资料汇编《抗日战争》,全书分《绪论——九一八至七七》、《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时期的国内政治》、《抗战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与大后方的经济》、《日伪政权与沦陷区》和《日军暴行日志》7卷,其中有不少口述性史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各级政协文史资料,也包括大量抗战口述史料。中央电视台2003年初开拍的史诗性大型纪录片《抗战》,共30集,每集30分钟,预计于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时播出。“该片将在大量中外抗战亲历者和研究者的口述基础上,辅以最新发现和解密的文字、图像史料,再现抗日战争各个时期的真实面貌。该片还将开创中国电视纪录片历史上一系列的第一次:首次集中全面的揭示鸦片贸易、奴化教育、资源掠夺、残害劳工等战争罪恶;首次对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中国远征军缅甸会战等重大战役做全面展现;首次以全球华人的视角讲述海外华人对祖国抗战的贡献。”[2]不过,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还是专题性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