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已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跌宕起伏而又绚丽灿烂的历史画卷:后 来者居上,旧时代文明的边缘地区却孕育了新时代文明的中心。特别是在现代化的历史 进程中,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迎头赶上,更是不乏其例。究其原因,如果说人类社会进 入现代化历史进程之前的新旧文明更替是一种“世界历史之谜”[1]的话,那么,近世 文明更替的原因则彰明较著,如果说前者是一种自然的演进,是一种自发行为,那么后 者则是政府主导下的战略性赶超,是一种自觉行为。 对于赶超战略,我国学术界认识不一。在此,本人也想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 仁大方。 一、赶超战略的本质 赶超战略的本质在于强调战略的目的性和赶超意识,而不在于实现赶超战略的手段。 赶超战略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在政府主导下的有意识的、以赶超先进国家为目标 的一种宏观规划,无论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还是比较优势战略,抑或是进口替代战 略,相对于赶超战略来说,都不过是策略和手段而已。 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在赶超战略的研究领域,下述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第一种观点认为:大跃进、赶美超英、急躁冒进就是赶超战略。有学者认为,赶超战 略酝酿于“一五计划”期间,1957年底赶超战略基本形成,毛泽东发动的旨在使经济超 常规发展的“大跃进”使赶超战略进入实施阶段,而“大跃进”的悲壮失败则是赶超战 略实践的终结[2]。还有学者认为,1957年从整风到反右的转向,既是党对社会主义道 路正确探索的中止,也是大规模进行赶超战略的开端,毛泽东对反冒进的严厉批判,确 立了采取不均衡发展的赶超战略的指导思想,在“赶美超英”的口号中,把“钢”作为 工业化的赶超基准,寄希望于以工农为主体的群众运动推动“大跃进”的赶超战略,使 工业化的神圣目标成为全民盲动的狂热之举[3]。甚至有学者认为,“大跃进”运动导 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赶超战略的选择,迄今为止,中国社会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举 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其差距仍然很大。这一现 实告诉我们,在当今,诱使我国选择急躁冒进的赶超战略的土壤仍然没有得到完全铲除 ,因而必须彻底抛弃赶超战略,走经济建设创新之路[4]。 第二种观点认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是赶超战略。有学者认为,不顾资源的约束 而推行超阶段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就是赶超战略。为了动员有限的资源实施重工业优 先的战略,人为地扭曲生产要素和产品的相对价格,形成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政策 和低(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生活必需品、服务)价格的宏观政策,而计划经济体制则 正是适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的需要[5]。 其实,上述两种观点都没有从本质上来理解和把握赶超战略的内涵。 第一,赶超战略是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和地区在政府主导下的有意识的、以赶超先进国 家为目标的一种宏观规划,其本质在于对赶超意识的强调和对目标的追赶,而不在于通 过何种途径达到赶超现代化先行者、实现后来者居上的目的。无论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 略,还是比较优势战略,抑或是进口替代战略,相对于赶超战略来说,它们都不过是策 略和手段而已。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或几种手段都有可能使一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后来 者居上。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有的后起国家和地区是重工业优先发展,也有的是从 农业轻工业发展起步的,从而成功实现后来者居上的实例不在少数。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吴申元教授等正是从这个层面上来看 待赶超战略的。吴教授认为,“赶超(Catching-up)是经济上的后进国追赶先进国并最 终要超越先进国的一种经济发展过程”[6],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三 代领导核心的赶超战略思想,把中国追赶现代化先进国家的过程视为赶超战略实施的过 程。这是国内学术界从本质上理解和把握赶超战略内涵的稀有而弥足珍贵的声音。 第二,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实现赶超战略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形式。赶超 战略并不排斥市场经济,而只是说计划经济更利于重工业优先增长,而市场经济则更有 利于发挥比较优势。从世界现代化进程来看,德国、日本、韩国等后起国家运用了市场 经济手段,而苏联则运用了计划经济的手段,它们都成功地实现了赶超先进国家的目标 。就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侧重于重工业优先增长, 与之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手段也只能是计划,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我们首先进行 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由重工业片面高速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 随之而来的是资源配置手段的转变,由在计划经济为主的前提下引进市场机制,到逐步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一直处于赶超现代化先进国家的历史时期(只有到 中国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并且成为领先者的时候,赶超的过程才会终结,并且,这种领 先地位一旦被后来者替代了,新的赶超将重新开始,这本来就是几千年来世界发展的基 本逻辑),无论是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实行市场经济都不能改变这一基本事实。 第三,后起国选择工业化战略的原则是目标优先,而不是模式的完美。后起国的工业 化目标就是赶超先进国家,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它们在选择工业化战 略模式时很少有国家去理性地综合分析不同模式的优劣利弊。德国、日本、苏联和中国 等后起国在拟定本国工业发展道路之时,它们考虑的不是这种工业化战略是否完全符合 比较优势原则,而是如何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对工业化的要求,动员有限的社会资源,实 现后来者居上。从目标价值来衡量,赶超战略是一种成功的选择,正是靠这种工业化战 略,这些后起国家都取得了令世人称道的工业化成就。这是不容否认的历史事实。同时 ,如前所述,强化政府在工业化战略选择与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正是后起国成功的经验, 只是国与国之间面临的机遇和形势的不同而导致了具体模式和手段的不同,但赶超的本 质和内涵却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