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野中的抗日战争

作 者:

作者简介:
袁成毅,教授,杭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杭州 310012)

原文出处:
史林

内容提要:

把抗日战争放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去解读具有研究范式转变的意义。它不再更多地关 注对战争胜利的经验总结,而是将视角转向战争对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 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抗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从经济上,它极大地减少了 中国的经济存量,延缓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从政治层面上,战争的特殊条件使国民党 集权变成了现实,极大地增加了中国人民在此后争取民主的成本和代价。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从革命史范式到现代化范式:抗日战争研究的新取向

      抗日战争的研究在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的范式中,存在着不同的解读。在革命史范式 中,我们看到的场景是近代中国屡遭列强侵略,而抗日战争这场中华民族的自卫战争, 经过全民族八年的艰苦作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 民族解放战争,标志着中国由失败到胜利的转折,为中国全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创造 了条件,推进了民主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注:白寿彝:《中国通 史》2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8至299页。)由于这场战争胜利的意义非同 寻常,因此我们对它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在对胜利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各方抗日力量贡献 大小的评判上。比如,我们喜欢探讨以国共两党为基础组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里领导 权到底属于哪一方,国民党与共产党分别组织实施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哪个作用更大 ,二者之间有什么关联。即使是对一些具体战役的研究,也往往离不开从战役组织者的 政治属性来作是与非或功大与功小的评判。在战争胜利后近60年中,这样的问题基本上 成为中国抗战史研究主流的学术命题。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革命史范式下,中国 的抗日战争史研究无论是史料的整理出版,还是宏观或微观的研究,的确也取得了极其 可观的成就。(注:详细研究情况可参见荣维木:《抗日战争》,载曾业英主编《五十 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613至659页。)

      90年代以来,有关抗日战争史的研究重心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 研究者的视角从中国方面的抗日更多地转向日本方面的侵华问题,于是大量的研究成果 便集中在诸如日军在华暴行(特别是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细菌战问题、劳工问题 、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问题、战后赔偿问题等等。这些研究领域的拓展,既是中国抗 日战争史研究的一种内在的深化和发展,同时也是中国学者针对日本国内右翼不断否认 侵略战争动向而做出的理性回应。与以往革命史范式下的研究不同,这些新的研究领域 比较注重战争的另一个面,即对日本侵略的特点、手段以及对中国所造成的损失和损害 进行探讨。事实上,正是这样的视角转换,为我们在革命史研究范式和现代化研究范式 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所谓现代化范式,就是研讨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型的过 程,其核心是工业化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政治民主化问题。中国现代化的启动大致始于晚 清的洋务运动时期。在此后的岁月里,中国虽然经历的内战和外战不断,但在战争规模 、持续时间、波及范围以及造成的影响上没有哪次战争可与1937至1945年抗日战争相比 。这样一场长时段、大规模的战争对于刚刚启动了现代化进程的中国自然会产生极大的 影响。因此,探讨这场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极富有挑战、极有 价值的问题。

      90年代初,台湾学者郑竹园在《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一文中,曾概括了 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工业化进程所造成的影响:1937至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 近代史上的空前浩劫。不仅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惨重的牺牲与破坏,更重要的 是把自1912年以后逐步开展的现代化与工业化运动腰斩,使中国工业化进程,最少推迟 了半个世纪。(注:郑竹园:《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载罗荣渠、牛大勇 :《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10页。)郑文的立足点主 要是从日本侵略造成中国损失的角度来谈这场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理论前提 是战前的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极为重大的成就,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中国的 现代化进程自然会加快半个世纪。

      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由许纪霖、陈达凯主编的《中国现代化史》则更多的是从中国方 面应对战争所建立的战时政治集权体制和统制经济,来探讨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进程 的影响。认为战争给国民党集权带来了无可争议的合法性,为中国实现现代型中央集权 的统一民族国家提供了一次机会。但随着战争的结束,民族主义情绪的消减,高度集权 的战时体制的合法性趋于消失,在这个过程中,国民党没有重新构建其合法性基础,而 是不断地逆向行动,为战后的国事前途留下了不祥的阴影。在经济上,认为战争使中国 的现代化进程趋于停顿,国民党建立起来的战时统制政策虽然一度推动了内地现代化进 程,但这种超经济的国家干预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自身秩序,并且在统制经济和自由经 济的双轨经济中滋生了结构性的腐败,使执政的国民党组织凝聚力衰落。(注:许纪霖 主、陈达凯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503至547页。)

      也有的学者把日本侵略所造成的损失与中国应对战争建立的战时经济体制加以联系, 既指出了日本侵略造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断的事实,也探讨了中国应对战争采取的一系 列经济措施对现代化进程产生的有限作用。这方面的代表作集中地体现在虞和平主编的 《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该著认为日本侵华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遭受重大损失,在经济 上,一方面是沦陷区内大量的华资企业遭受日本侵略战争的直接毁损,所有沦陷区的中 国经济沦为日本侵华战争的资源供应系统,完全失去了以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 目的的现代化意义。另一方面,战时的经济建设虽然对西南部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起到了客观的空间传动作用,但是这种发展和变化不是出自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内在 必然结果,而是在战争逼迫下的临时选择和无奈之举,不仅效果有限,而且代价巨大。 (注: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第2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93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