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四军重建江南大营

作 者:

作者简介:
唐洪森,浙江海洋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浙江 舟山 316004)

原文出处:
党的文献

内容提要:

皖南事变后,江南几无新四军主力。自1944年夏起,中共中央决定重点发展东南江浙 地区,并准备新四军重心渐移江南,先后派遣数批部队越江南下苏浙皖边地区,组建江 浙军区,统一指挥反击日伪顽战役,战略上贯通与苏南、浙东、闽浙边联系,进而发展 南方诸省,以备抗战胜利后重新恢复老苏区。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所述及的江南地区,主要指东到上海、宁波,西至九江、屯溪,南起黄山、天目 山、四明山,北抵长江沿岸,是新四军在华中苦心经营的第二个战略中心,分成皖南、 苏南、浙西、浙东四大块。新四军组建之初,军部即留驻皖南地区,其主力虽陆续渡江 北上发展,惟受日、伪、顽三方长期封堵隔绝,只能局促一隅,终致严重损失。此后因 长江阻隔,加之第三战区军令限制,新四军主力部队及工作重心基本都在江北,而在江 南活动的部队规模不断缩小,难以立足。即使在皖南、苏南、浙东以迄福建沿海,也仅 存若干块游击根据地,且互不相通,东南大片地区实际处于日伪势力及国民党军队控制 之下。

      皖南事变后3年内,新四军主力绝大部分被挤压在长江以北的鄂豫陕边、苏鲁边、苏中 三块主要区域,江南实力过于空虚。尤其是东南方面向来为国民党军重点驻兵地区,不 容新四军与之争夺。但自皖南事变之后,特别是日军相继“扫荡”江浙后方,形势已大 变,新四军分兵江南行动势在必行。个中战略调整,正如中共中央军委所指出的那样: “过去项英错误的南进政策,用在今后就是正确的。”(注:《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致刘少奇、陈毅并告彭德怀电》,1941年2月1日,《新四军文献》第2册,第256页。)

      一、发展东南地区的新战略方针与部署

      抗战以来受国民政府军令限制,新四军机动发展区域狭窄,对东南可望而不可及。皖 南事变则因新四军名义被取消,却“制造”了一个绝好的战略调整与重新发展的机会。 日军连连发动打通豫湘桂战役、浙赣路战役、两次进攻福州战役,国民党军队被迫收缩 防区,致使敌后出现“真空”地带。而另一方面,解放区大门对外打开,“中外记者参 观团”和美国军事观察组相继抵达延安,中共最高层与美国有关方面建立了信息沟通渠 道,重新鼓舞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未来中国中确立政治地位的信心,并审时度势调整战略 发展重心,进而提出夺取大城市的问题。而使中共萌发控制长江下游大城市及华东沿海 战略目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美国军队拟定在华南(广州)、华东(杭州湾或山东)登 陆计划,要求中国军队予以战略上配合。这些重大变化,发生在1944年夏、秋之季。

      是年8月间,延安方面从美军观察组获得信息:美海陆军准备在华东沿海地区登陆,建 议中共军队及其解放区配合行动;同时将美国给中国的军事援助,分配一部分给中共军 队,“以发挥其作战能力”(注:丁甘如:《美国军事观察组在我延安总部》,《总参 谋部回忆史料》,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对这一从未出现过的历史机遇 ,中共中央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预先创造配合美军登陆的各种有利条件,重新部署 东南地区工作,重点置于浙江,视其为战略上贯通闽、浙、皖、赣、苏、鲁、豫诸省的 主要发展方向,赋予华中局和新四军的主要军事目标,即是向江南发展并力图控制海岸 线,准备夺取南京、上海、杭州、宁波、苏州等大中城市,造成将来抗战胜利后的有利 态势。因此在8月3日,毛泽东等致电华中局,提出如何在上海、杭州两大城市周围及沪 宁、沪杭铁路两侧发展游击战争问题,要求华中局“分段、分区给各地党与军队以一定 的任务,努力争取完成”(注:《毛泽东、刘少奇、陈毅致华中局》,1944年8月3日,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28页。) 。这一战略发展方向转变的历史条件,即是抗战已进行了7年有余,整体形势已度过了 最为艰苦的时期,江北新四军不但已站住脚,而且逐渐向江南渗透,争取若干个立足点 ,各方面条件均朝着有利于中共方面发展;其现实的依据,是在日军大举进攻面前,国 民党军负担的正面战场连连溃败,出现了大量“真空”地带,客观上造成新四军挺进敌 后的有利条件;而最直接的原因,则是首先由美国有关方面提出并经中共中央认真研究 对待,以配合盟军登陆华东沿海、接收盟军军事援助、加强国共合作基础等形成的新战 略方针。所以中共中央不但同意美军联络官前往新四军第5师驻地商谈进一步合作问题 ,包括“设无线电网,并供给情报”,甚至允许美军可与新四军军部联络,可以“在上 海及沿江、沿海设无线电网。其目的不但目前便利空军轰炸,而且准备将来登陆作战取 得配合”(注:《毛泽东致张云逸、饶漱石电》,1944年8月21日,《新四军文献》第4 册,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第150页。)。而从8月起,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即不断指 示华中局和新四军改变战略发展方向,将注意力移向长江下游三角洲及太湖、杭州湾区 域,加强江南武装力量,以此建立全面反攻的战略出发基地。

      8月21日,毛泽东致电新四军代军长张云逸、政委饶漱石等,告之美军欲在中国登陆情 况,请其“认真布置吴淞、宁波、杭州、南京间,特别是吴淞至宁波沿海及沪杭甬铁路 沿线地区的工作,广泛地发展游击战争及准备大城市的武装起义”(注:《毛泽东致张 云逸、饶漱石电》,1944年8月21日,《新四军文献》第4册,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第150页。)。26日,张、饶即电令苏中第一师、苏南第十六旅,就近执行向东南开展游 击战争的任务。可采取分两步推进的办法:第一步,先进占太湖西南岸的武康、安吉、 吴兴之间地区;第二步,再向京杭路以东、沪杭路以北、苏嘉路以西建立游击基地。遵 照军部命令,第十六旅趁势扩展长(兴)宜(兴)战斗成果,攻克与迫退敌伪据点25处,打 开预定第一步发展地区的门户。但第十六旅考虑到再往前发展地区是国民党军驻防区, 磨擦冲突不可避免,建议军部能否增派苏中1个主力团南下打开局面。鉴于东南地区日 伪顽势力久有基础,我军力量单薄,非加派主力兵团及强有力军事统帅前去该方,难以 创造新局面的实际情况,中共中央遂考虑动用江北新四军主力一部以及合适人选去江南 ,并重新布置苏、浙、皖地区工作。9月27日,中共中央电示华中局:浙东挺进纵队派 出2个主力团南进天台山,发展天台、黄岩、临海、乐清等地工作,背靠四明山,使用 推进方法沿公路和海岸线,创造游击区。再视进军程度,由浙东派1个精干连或营,相 机挺进至平阳山区,与浙南的龙跃所部会合,中心任务是沿温州及浙闽边界的海岸线力 求蔓延式的发展,所控制的海岸线越长越好。苏南中心工作应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 国道伸入天目山区,造成经钱塘江打通浙东区的战略新格局。为达到此目的,建议派第 一师副师长叶飞和苏中第三行政区专员公署专员朱克靖,率领苏中军区两个主力团及一 批干部(苏南籍、浙江籍)渡江南进,会合第十六旅共同担任南进任务;建议恢复第六师 师部,以叶飞任师长,师部可设在天目山。(注:《中共中央致华中局电》,1944年9月 27日,《新四军抗日战争战史资料选编》第5册,新四军战史编审委员会编辑室1964年 编印,第1129~1130页。)该电表明中央发展苏浙皖边并重点放在浙江的新战略方针十 分明确,即采取梯次推进的方式,加强苏南与建立天目山根据地并举,接通浙东游击根 据地,再向南衔接浙南游击区,直至贯通闽东沿海。从地理条件来看,自杭州湾起,紧 贴闽浙两省海岸线南下广东,当然需要投入大量的武装部队去“经营开发”。以江南新 四军实力而言,承担如此重大的战略任务,显然是不现实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