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国族”思想比较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靖程,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北京 100000)

原文出处: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民国建立后,国家的独立、民族的统一、国内的民主并没有真正实现。孙中山和蒋介石作为国民党的两代领导人,在分别探索立国方案。在民族观方面,他们都希望对中国各民族重新整合,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营造“国族”,来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但由于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个人的价值观不同,他们的“国族”思想在内容上又存在着差异。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0世纪初,西方“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对衰败、一盘散沙的中国是一个强烈的震撼,在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怎样认识中国多民族存在的事实,进行民族整合,使之成为一体的民族,成为爱国分子和政治家的不懈追求。这种困惑与争论促使“国族”思想应运而生。作为国民党的两代领导人,孙中山和蒋介石先后对这一思想加以阐述和发挥。但由于个人所处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的差异,他们对这一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又不尽相同。

      一、孙中山与蒋介石的“国族”思想来源

      1.孙中山“国族”思想的来源

      首先,受中国近代思想家的影响。在近代中国,最早具有民族一体观念的是梁启超。他在1902年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首次使用“中华民族”这一概念;1903年他又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学说》一文中指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要“合汉、合满、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个大民族。”[1]他所说的“大民族主义”和“大民族”实际是指包括中国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无独有偶,晚清著名立宪派代表杨度也是“合族”的积极鼓吹者。他认为中华民族一体融合的方向是“不仅中国久已无满、汉对待之名,亦已无蒙、回、藏之名词,但见数千年混合万种之中华民族,至于彼时而更加伟大,盖加发达而已矣。”[2]这些思想对孙中山民族观的演变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极大的促成了孙中山“国族”观的形成。

      其次,政局艰辛的压迫感和日益严重的边疆危机,也在呼唤着“国族”思想的出台。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对新生的民国寄予很大希望和热诚,但随着袁世凯的复辟及其失败,其后继者北洋军阀割据纷争,“五族共和”早已名存实亡。政局混乱带来的后果是民不聊生,各大小军阀的扩军备战,帝国主义列强乘机分裂刚刚诞生的中华民国。这使孙中山感到非常有必要建立一个团结一致的强有力的“大中华民族国家”,在经历了多次的革命失败、思想彷徨以后,终于提出“国族”理论,对民族和国家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融为一体。

      再次,受西方和苏联“民族自决”理论的影响。一战以后,孙中山曾经一度认为美国“主持人道”,法国“尊重主权”,英国“主持公理。”[3]幻想在与国际列强的外交中,寻找支持自己民族解放的同盟者。但是随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分赃结束,孙中山彻底认清了资产阶级“民族自决”的欺骗性。但是,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使他又看到了希望。中国长期“大一统”的历史和各边疆民族特殊性之间的矛盾,使孙中山不得不在构造“国族”时把“民族自决”作为润滑剂,探索救国之路的迫切感,也使他能自然的接受国外的“民族自决”理论。

      最后,受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鼓舞。孙中山对五四运动报以极大的同情,他从中看到了广大青年学子和各界人士的爱国热情和勇往直前的力量,这也给他“国族”思想的实现,坚定了信心。1921年中国共产党作为一支新兴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次年,明确的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纲领,工农运动也随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风起云涌,使孙中山进一步认清了他们的巨大力量和潜在资源。另外,他对农民和知识分子也寄予了希望。这些新兴力量的诞生帮助他最终确定了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国族”观。

      2.蒋介石“国族”思想的来源

      首先,蒋介石早在民国初年就追随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使他在孙中山逝世的前几年已经由一个有志革命青年成长为国民党内少壮派的代表人物,并且日益得到孙中山的信任和重用。这使蒋介石责无旁贷的“继承”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国族”思想。

      其次,蒋介石非常崇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早年他在《军声杂志》上曾撰文“侵略主义是适者生存的直接表现,是自然法则的证据,谈不上道义败坏。”[4]由于蒋介石早年曾受到儒学教育和军旅生活历练,把中国“大一统”思想和民族主义情结结合在一起,他认为这就是“保国之道”。20世纪30年代,德、意等国所标榜的“国家至上”给了他国族思想以最强有力的“理由”。这样,在内外因的作用下,使蒋介石产生了带有某种强制性统一各民族的“国族”思想。

      最后,九·一八事变,使蒋介石感到了强烈的危机意识。芦沟桥事变后,蒋介石顺应了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在1937年7月17日发表的《庐山谈话》中说:“我们固然是一个弱国,但不能不保持我们民族的生命,不能不负起祖宗先民所遗留给我们历史上的责任;……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5]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民族气节。抗战时期是中国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和中国民族主义的呐喊空前高涨,这也为蒋介石“国族”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土壤。

      二、孙中山与蒋介石“国族”思想的异同

      孙中山和蒋介石在思考中国的民族问题时都提出过将中国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大中华民族”,这个“大中华民族”就是“国族”。然而国族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包括怎样认识中国的国族构成,怎样认识国族与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塑造国族靠什么手段,国族对外的意义是什么等等一系列的内容。对此,孙中山和蒋介石的“国族”思想存在着异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