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军制党与以党制军的不同路径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党处理党与军队关系述评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太风,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历史研究所所长(上海 200051)

原文出处: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国共两党的党军机制源起于黄埔建军。国民党党军机制发育不全,1927年清党后分崩离析,陷入以军制党、以军干政的误区。中国共产党扬弃并发展了黄埔军校的党军传统,坚持党指挥枪,把红军建设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两党党军机制的不同走向,与国情、政治目标密切相关。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作为联俄联共政策的产物,黄埔军校创办之初,受苏俄红军党军机制的影响颇深。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国民党党军机制发育很不健全,大革命失败后即趋于崩溃。黄埔系军官为核心的中央军取而代之,成为以军制党、以军干政的工具。中国共产党人是黄埔军校政治工作的奠基者。中共在建军过程中,扬弃并发展了黄埔军校的党军传统,坚持以党制军,建立起一支党领导和指挥下的新型人民军队。

      一、黄埔军校党军机制的形成与特点

      1923年初,孙中山重返广东,决意联俄联共发动国民革命。但汇集在广东的各省部队流品复杂,思想混乱,“似乎只有孙逸仙那支150-200人的卫队是完全忠于孙逸仙的,而其余军队只是它们的司令的私人部队”。(注: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84页。)孙中山遂萌发“以党治军,以军固党”的建军思想。8月,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俄,重点考察苏军和军校的党务及建制,认为有必要“按红军的模式训练中国军队”。(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第284页。)蒋介石回国后建议建立军事院校,孙中山欣然采纳,先后聘任苏联巴夫洛夫和加伦将军为军事顾问。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直隶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认为,军校应建立严密有效的党组织,在实施政治军事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节制军队的功能,以此体现“党化”。黄埔军校吸取苏军设置政治委员、党组织深入部队基层的经验,建立党代表制、政治部和特别党部,组成党政工作系统。

      黄埔军校前四期党代表先后由廖仲恺、汪精卫担任,军校发布的命令和公文,必须有党代表副署。校属各部门和连、营、团各级相应配设党代表。党代表自成体系,平行于军事系统。党代表制度又惭次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国民党军事委员会于1926年3月19日颁布《党代表条例》,称党代表的职责为灌输革命精神,提高战斗力,巩固纪律,开展三民主义教育,监督军队各项工作。党代表制度体现了国民党对军队的权力,而且对政治部和特别党部有领导和督促权责。

      政治训练部作为党代表的下属机构,职责是指导军校的党务、政治思想和文化工作,对外则负责宣传和指导。黄埔军校政治部前两任主任戴季陶、邵元冲未开展实质性工作。1924年11月,周恩来出任政治部主任,着重解决三件事:向军校教导团选派党代表,建立政治思想工作制度,成立青年军人联合会。1926年春熊雄任军校政治部主任,制定军政合一的教育计划:步、炮、工各兵种教程为七分军事三分政治,政治科教程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强调军事教育与政治教育并重,目的在于培养有政治头脑的军事指挥官和懂军事的政治工作者。政治部的工作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后,要求在军、师、团三级设立政治部,营、连设政治指导员。政治部虽然无权干预军事长官的行政权力,但“至少在理论上控制着各军、师、海军局、空军局、中央政治军事学校以及总参谋部和军需部中的所有党代表。武装力量中的所有党、政治以及文化方面的工作都要在政治训练部指示的指导下展开”。(注:《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第607-608页。)

      军校还设立特别党部,作为党在军队的组织,部队的特别党支部由党员民主选举产生。

      黄埔军校的政治思想工作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前期开设8门,后期开设26门,课程有三民主义、国民党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社会进化史等。军校编印《黄埔日刊》、《黄埔潮》、《革命军》等许多刊物和小册子,宣传革命思想。政治课的讲授和革命刊物的编写,大多由共产党员担任。军校还积极为农工运动训练政治军事骨干。

      黄埔军校的建制成为国民党建立党军的基础和发源地。1924年10月组建黄埔军校教导团,12月成立第二教导团,以黄埔师生为骨干,实行党代表制,士兵大多来自于农工运动中的青年积极分子。1925年4月13日,校军改称为党军,以教导第一、二团合组为党军第一旅,增建党军第三团,以后又吸收部分粤军,扩充为党军第一、二师。其时,国民党党军的基本特点就是仿效苏军的政委制,实施党代表制,建立政治思想工作机制,以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使军队成为党的工具。8月26日,党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成立蒋介石为军长的第一军。北伐战争前,汇集广东的各类军队先后改编成国民革命军8个军,共约16万人。1926年8月1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了《政治部训练组织大纲》、《国民革命军党代表条例》,推广黄埔军校党军的治军原则,在各军设党代表和政治部。

      二、国民党党军机制的瓦解与黄埔系的崛起

      黄埔军校创建并推行的党军机制,在1924年至1927年初的革命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黄埔师生在广东革命统一战争中表现出色,黄埔军官教导团为核心的第一军起过党军的表率作用。北伐顺利进军时,多数黄埔人和“党军”具有一定的国民革命意识。

      但是,国民党党军机制很不完善,在形成过程中又一再受到冲击,到1927年夏季就崩溃了,代之以忠于个人的黄埔系集团。

      党军机制迅即败坏的首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破坏了国共合作,消弭了党军的革命性。孙中山逝世后,戴季陶主义和“西山会议派”在理论上和组织上的分裂活动,造成了国民党内部思想混乱。蒋介石的反共举措则直接摧毁了党军机制。

      1926年春,蒋介石利用“中山舰事件”在黄埔军校和第一军清除共产党,迫使250余名共产党员退出国民党,周恩来辞去第一军副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的职务。蒋介石坚持军校内不许跨党,不准成立各种组织,“一经查出,定行严重究办”。(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编:《黄埔军校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347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