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外迁与东北女真人内聚浅探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尚云,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原文出处: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辽金时期中原汉人大量北迁,而东北女真人则纷纷南迁。辽金时期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流动,对我国的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它改变了我国北方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极大地促进了中原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为元朝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字号: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中国民族的这种分布格局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迁徙流动形成的。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的迁徙明显有两大流向:一是中原汉族向边疆地区的外迁;一是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内聚。研究历史上各民族的迁徙流向过程对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必然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就辽金时期中原汉人的外迁和东北女真人的内聚过程及影响做一简单探讨。

      一、辽代中原汉人向北方草原地区的外迁

      辽朝是由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建立的北方游牧民族王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长达210年。在其盛时,“总京五,府六,州、军、城百五十有六,县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属国六十。东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胞河(今克鲁伦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1](卷37),统治区域包括原渤海国和幽云十六州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辽代各族人民的大迁徙主要以中原汉人向外迁人北方草原地区最为典型。

      辽代中原汉人大规模向北迁徙的类型主要有二:一是自发性移民,如流民或逃亡将士;二是强制性移民,主要是战争俘虏。两种移民中又以后一种居多。辽代中原汉人大规模自发性移民主要发生在唐末五代时期。当时中原地区屡遭战乱,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2](卷72) 另外,在唐末五代混战中,还有很多汉人军士叛入契丹。如《契丹国志》记载:“初唐末藩镇骄横,互相吞并邻藩,燕人军士多亡归契丹,契丹日益强大”。[3](卷1) 有的甚至率全族人叛入契丹。如辽太祖九年夏六月,“幽州军校齐行本举其族及其部曲男女三千人请降”。[1](卷1)

      辽代中原汉人被强制性向北方草原地区的迁徙主要有三次高潮:

      第一次高潮是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前后。耶律阿保机乘中原混乱之际,多次对北方汉族地区发动大规模的战争,“入塞,攻陷城邑,俘其人民”,[2](卷72) 在其即位前的遥辇痕德堇可汗时,就曾授钺专征,“以兵四十万伐河东、代北,攻下九郡,获生口九万五千,驼、马、牛、羊不可胜计”[1](卷1) 后又“进兵刘仁恭,拔数州,尽徙其民以归”[1](卷1)。神册元年,“攻蔚、新、武、媯、儒五州,俘获不可胜计”[1](卷34)。神册六年,又“分兵略檀、顺、安远、三河、良乡,望都、潞、满城、遂城等十余城,俘其民徙内地”[1](卷1)。

      第二次高潮是在辽太宗时期。会同初,辽太宗率兵南下“灭唐立晋,晋献燕、代十六州,民众兵强,莫之能御也”[1](卷34),在战争中掳略了大批汉人。大同元年,在灭晋后,又“遣赵莹、冯玉、李彦韬将三百骑送负义侯及其母李氏、太妃安氏、妻冯氏、弟重睿、子延煦、延宝等于黄龙府安置”,并将“晋诸司僚吏、嫔御、宦寺、方技、百工、图籍、历象、石经、铜人、明堂刻漏、太常乐谱、诸宫县、卤簿、法物及铠仗、悉送上京”[1](卷4)。四月,攻下相州后,又将“城中男子,无少长皆屠之,妇女悉驱以北”[2](卷72)。据《辽史·地理志》统计, 在北方草原主要由中原移民形成的36个州县中,有24个是在太祖、太宗时期设立的,约占总数的67%,可见在太宗时期,也是中原汉人进入契丹草原地区的高峰时期。

      第三次高潮是在辽圣宗执政至澶渊之盟之前。太宗大同元年以后到景宗时期,辽军对中原地区大规模的进攻已大大减少,俘略的人数也相当有限。到辽圣宗时,随着辽朝国力的进一步强大,在辽宋战争中,辽逐渐转守为攻,主动对宋发起进攻,俘获甚众。仅辽圣宗统和四年,见于《辽史·圣宗纪》记载的就有:三月,“统军使耶律颇德败宋军于固安,休哥绝其粮饷,擒将吏,获马牛、器仗甚众”;五月“休哥、筹宁、蒲奴宁进俘获”;六月“以所获分赐皇族及乳母”、“以太尉所俘生口赐赵妃及于越迪辇以里婉”、“以宋归命者二百四十人分赐从臣”;八月,“斜轸还自军,献俘”;十二月,“休哥败宋军于望都,遣人献俘。”[1](卷11) 后在统和年间,辽又数次南伐,多有俘获,直到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迫使宋与之签订岁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澶渊之盟,辽宋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才基本停止。辽代主要由战争俘获造成的北方汉人大规模的迁徙也基本结束。

      二、金代东北女真猛安谋克户向中原地区的内聚

      金朝是公元1115年由女真族完颜阿骨打建立的强大王朝,统治中国北方近120年。在其盛时,疆域囊括辽朝全境,并继续向东向南扩展,与南宋“以淮水中流为界,西至邓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4](卷24) 包括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金代北方各族人民的迁徙,虽也有部分北方汉人迁入女真族的发祥地东北地区,但最典型的却是东北金源故地女真猛安谋克户向中原地区的内聚。金代女真人从金源故地东北向南聚入中原地区的过程,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金太宗天会到熙宗皇统年间。太宗天会年间,金宋经过反复较量,最终将东起淮水、西到秦岭的战线稳定下来,确立了金在中原北部的统治。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金统治者将大批女真猛安谋克户南迁。天会十一年,“是秋,金左副元帅宗维(宗翰)悉起女真土人散居汉地,惟金主及将相亲属卫兵之家得留”。[5](卷68) 宋人宇文懋昭在其《大金国志》中记载:“女真一部族耳,后既广汉地,恐人见其虚实,遂尽起本国之土人棋布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屯结而起。”[6](卷8) 熙宗废刘豫后,特别是皇统元年(1141年)绍兴和议后,南宋将淮水以北的广大领土割让给金,女真猛安谋克户又大批南迁,并实行军事屯田,即“创屯田军,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土徙居中州,与百姓杂处,计其户,授以官田,使其播种”。[6](卷12) 据三上次男先生的统计,“住在华北的猛安部,其冠称见于史册的有西京路九、中都路八、河北东路二、河北西路四、山东东路五、山东西路七、大名府路二、南京路一等,计达三十八处之多。若将没有留在史册上的冠称合起来,显然更多”,“猛安谋克户移住华北应该是在熙宗时代完成的”[7](16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