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

作 者:

作者简介:
党宝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原文出处:
西域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蒙古察合台汗国的驿站交通进行了探讨:第一,论述了大蒙古国时期察合台汗国驿站交通的创立过程及使用情况;第二,由于驿站交通的前后继承性,以畏兀儿地区为中心,介绍了元朝在当地的驿站建设;第三,以蒙古文乘驿公文为中心,具体分析了察合台汗国驿站的运行特点;第四,总结了察合台汗国的重要交通路线。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5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743(2004)04--0015--08

      一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大蒙古国为了传达政令、互通情报、运送物资等事务,“在国土上遍设驿站,给每所驿站的费用和供应做好安排。”驿站的最高负责人是当地的万户。每两个万户供应一所驿站。不过,万户并不直接负担驿站的各项支出,而是在当地“按户籍分摊征索。”“驿站每年要经过检查,有所缺损,必须由农民补偿。”(注:(波斯)志费尼著;何高济译:《世界征服者史》上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4~35页。)

      大蒙古国的一些主要驿道从天山南北地区(后属察合台汗国)通过。成吉思汗近臣耶律楚材、长春真人丘处机等人,都曾使用当地的驿站。

      耶律楚材奉诏随成吉思汗西征,“扈从出天山,从容游大石。”(注: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卷2《和裴子法见寄》,谢方点校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29页。)在他的诗句中多处提到西征途中的驿马:“前年驿骑过西陲,闻道萱堂鬓已丝。”(注:《湛然居士文集》卷6《思亲用旧韵二首》,第133页。)“庚辰之冬[1220],驰驿西域,过山城驿中。辛巳暮冬,再过,因题其壁。去年驰传暮城东,夜宿萧条古驿中。别后尚存柴户棘,重来犹有瓦窗蓬。主人欢喜铺毛毯,驿吏苍忙洗瓦钟。但得微躯且强健,天涯何处不相逢。”在这个西域的小驿站中,耶律楚材得到热情的接待,驿站人员为他做了很好的面食“春盘”,“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匀和豌豆揉葱白,细剪蒌蒿点韭黄。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注:《湛然居士文集》卷6《再过西域山城驿》、《是日驿中作穷春盘》,第134~135页。)显然,他很满意驿站提供的食物。

      1219年,刘仲禄受成吉思汗派遣,“驰传访诸沧海”,敦请长春真人丘处机。(注: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附成吉思汗圣旨,党宝海点校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32页。)丘处机师徒启程,沿驿道行进,途经金山南大河驿路等处。(注:《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第91页。)这在丘处机的诗中时有提及:“鸡犬不闻声,马牛更递铺。千山及万水,不知是何处。”“驿马程程送,云山处处罗。”(注:《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第99页。)当丘处机辞别成吉思汗时,他惟一需要的就是归途的驿骑。(注:“上赐牛马等物。师皆不受,曰:‘只得驿骑足矣’。”上引《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下,第87页。)

      为了保障当地道路畅通,察合台率部在天山的重要隘口铁木儿忏察(今名果子沟,又名塔勒奇山峡)“凿石理道,刊木为四十八桥,桥可并车。”(注:《长春真人西游记》卷上,第50页。)

      窝阔台成为蒙古大汗之后,进一步将驿站制度严密化、系统化。对此察合台积极响应。窝阔台登基后下令,由各处千户派出驿站长官(札木臣)和马夫(兀刺阿臣),在各地设置驿站。使臣们无紧要事,要沿着驿站来往。他说:“这些事是察乃、孛勒合答儿两人想到,向朕提议的。朕似觉可行,请察阿歹[即察合台]兄长裁决。”察合台完全赞同窝阔台的想法,认为这是窝阔台一系列政策中“最好的事”。同时,他本人也积极响应,将其境内的驿道与蒙古本部和金帐汗国的衔接起来。察合台派人报告窝阔台:“我从这里相迎,把驿站相接通。我再从这里派使者去到巴秃[即拔都]那里,让巴秃也把他那里的驿站相迎着接通起来。”(注:《蒙古秘史》(余大钧译本)第279节,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89页。)

      各个地区的驿站建设并非全面展开、同步进行。1234年蒙古灭金。第二年,窝阔台再次下达了在帝国各地建立驿站的诏令。为了建立这些驿站,各汗国都派出了专门的官员,“从合罕处派出了必阇赤忽里带,从察合台处派出了亦木阔勒臣泰赤兀台,从拔都处派出了速忽木勒赤台,亦勒只带奉唆儿忽黑塔尼别吉之命,从拖雷处出发。上述异密们出发后,在所有各地区和国家按照地区的广袤,建立了驿站。”(注:(波斯)拉施特;余大钧,周建奇汉译:《史集》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60页。)这样,大蒙古国各地的道路全面贯通,被阻断了几个世纪之久欧亚交通重新开启。

      1245年教皇英诺森四世(Innocent IV)派遣方济各会修士约翰·普兰诺·加宾尼(John of Plano Carpini)出使蒙古。加宾尼使团经过金帐汗国、巴尔喀什湖南部、阿拉湖、叶密立(今新疆额敏县东),向东过乌伦古河或额尔齐斯河,翻越阿尔泰山,到达蒙古和林地区。使者从驿站取得马匹和食物,“一天要换几次马,因此不须爱惜马匹,”“一路上骑着马飞快地奔跑,一刻也不停息。”(注:约翰·普兰诺·加宾尼《蒙古史》,收入(英)道森编《出使蒙古记》,吕浦汉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9~60页。)他们行进的路线说明,察合台汗国的驿道连接了中亚与蒙古本部,再往西可达金帐汗国。(注:参看R.A.Skelton et al.,The Vinland Map and the Tartar Relat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5,p.26;周清澍《蒙元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载《元史论丛》第4辑(1992)第14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