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代灾害救助程序

作 者:

作者简介:
郭文佳 商丘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博士;河南,商丘,476000

原文出处:
求索

内容提要:

宋代灾害发生后,其救助行为有一套较为严密的救助程序,主要包括诉灾、检放和抄札三部分。诉灾是向官府报告灾情,检放是检查灾情状况并确定减免租税份额,抄札是登记受灾人口数量以备进行救助。宋朝通过这些灾害救助程序,较好地掌握了灾害的实际情况,为下一步的具体救助创造了条件,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有种种弊端。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9-236-03

      两宋时期,灾害发生后,政府有一套较为严密的灾害救助程序,以确保受灾民户得到及时合理的救助,它主要包括诉灾、检放和抄札三部分。正如宋朝臣僚所说:“今所在州县间遇歉岁,至八月则收状(指诉灾),至九月则检放,在十月则抄札。”(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8之24,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

      一 诉灾

      诉灾是宋代灾害救助的第一道程序,它是灾害发生后,民户向官府报告灾情的行为,也称之为披诉。如嘉祐五年(1060),仁宗诏梓州路:“今春饥,夏秋闵雨,其人户诉灾伤者,令转运使速遣官体量,蠲其赋租,仍勿检覆。”(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92,仁宗嘉祐五年九月戊戌,中华书局点校本(以下此书不再注版本)。)元祐元年(1087)三月,夔州路提举常平官傅传正言:“州军去岁灾伤,放税分数不多,亦有全不申诉者。”(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42,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百姓遭受灾害后,只有迅速及时地向官府诉灾,才能确保政府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灾情,实施救助。

      对民户的诉灾时间,宋朝有明确限制。太祖开宝三年(970),“诏民诉水旱灾伤者,夏不得过四月,秋不得过七月。”(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太祖开宝三年七月壬寅。)太宗时更明确规定:“夏以四月三十日,秋以八月三十日为限。自此遂为定制。”(注:王栐:《燕翼诒谋录》卷4,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南宋孝宗时亦规定:“诸官私田灾伤,夏田以四月,秋田以七月,水田以八月,听经县陈诉,至月终止。若应诉月,并次两月过润者,各展半月。诉在限外,不得受理(非时灾伤者,不拘月份,自被灾伤后,限一月止。)”(注: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今具旱伤敕令格式下项·淳熙令》,丛书集成初编本(以下此书不再注版本)。)不过后来,由于臣僚奏请晚禾成熟较晚,并且各地具体情况不同,使得民户诉灾日期推迟半月。这点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讲的很清楚:“在法陈诉旱伤之限,至八月终止,诉在限外,不得受理。昨来臣僚奏请:晚禾成熟,乃在八月之后,今旱有浅深,得雨之处,有早晚不同,乞宽期限。得旨展半月。”(注: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检旱》、《义仓》。)

      不过,宋朝尽管有诉灾的期限规定,但一方面由于灾情有时紧急,救助灾民要紧,另一方面,有些灾户不知具体规定,因而在救灾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还是有所变通的。如熙宁七年(1074)八月,神宗诏河北东路转运司:“灾伤之民,失于披诉者,特与限外接状检放。”(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5,神宗熙宁七年八月癸巳。)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十六日,哲宗诏:“府界并诸路提点刑狱司体访州县灾伤,即不限放税分数及有无披诉,以义仓及常平米斛速行赈济,无致流移。”(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42,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崇宁三年(1104)十月十四日,徽宗诏:“两浙杭、越、温、婺州秋苗不收,人户失于披诉,并量与检放。其孤贫不济人户,仰提举司广行赈济,如物价增长,即速以常平米平价出粜。”(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49,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政和三年(1113)正月二十日,尚书省言:“检会近降赦恩,访闻开德府清丰县去年六月七日曾被人户,其间有不知条限,致被(披)诉不及,可令所司勘会诣实,特与依检放灾伤人户减免均籴指挥施行。”(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9,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有些官员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元祐元年(1086)三月二十六日,夔州路提举常平官傅传正言:“州军去年灾伤,放税分数不多,亦有全不申诉者,臣见民间困急,不敢坐视,已依灾伤及七分以上赈济,所有专辄之罪,谨自劾以闻。”哲宗诏“特放罪,仍候到阙日优与差遣。”(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68之42,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这些都是灾户并未向官府诉灾,但仍然得到官府的救助,这样做的官员,并得到皇帝的奖励。有时民户受了灾,尽管没有向官府诉灾,官府仍不能增加这些民户的负担。如崇宁二年(1103)十月十四日,徽宗诏:“两浙杭、越、温、婺等州秋田不收,人户失于披诉,官司惮于阁放,又将积年欠负一例并行催纳,致人户渐至逃移,贼盗滋多,物价增长,细民不易。其官司并不申奏,显是提举、转运司施设不职,令本路提刑司体量闻奏,其积年租欠,如是下户灾伤,不以分数,并令倚阁。非灾伤户,分作五料催科。人户失于披诉,委是秋苗不熟,并量与检放。其孤贫不济户,仰提举司广行赈济,如物价增长,即速以常平米平价出粜。”(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9,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

      灾民诉灾时,“其所诉状,县录式晓示。又具二本,不得连名,如未检覆而改种者,并量留根查,以备检视(不愿作灾伤者听)”(注: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今具旱伤敕令格式下项·淳熙令》,丛书集成初编本(以下此书不再注版本)。)。灾民诉灾格式及内容在《淳熙式》中有明确规定,具体如下:

      敕诉灾伤状

      某县某乡村姓名,今具本户灾伤如后:

      一、户内元管田若干顷亩,某都计夏秋税若干,夏税某色若干,秋税某色若干(非已业田,依此别为开拆)。

      一、今种到夏或秋某色田若干顷计

      某色若干田系旱伤损(或损余灾伤处,随状言之)。

      某色若干田苗色见存(如全损,亦言灾伤及见存田并每段开拆)。

      右所诉田段,各立土埄牌子。如经差官检量,却与今状不同,先甘虚妄之罪,复此额不询。谨状年月日。(注: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今具旱伤敕令格式下项·淳熙令》,丛书集成初编本(以下此书不再注版本)。)

      对民户诉灾,官府要及时接受和处理,不然属违法行为,“诸县灾伤应诉而过时不受状,或抑遏者,徒二年,州及监司不觉察者,减三等。”(注:董煟:《救荒活民书》卷2《今具旱伤敕令格式下项·淳熙令》,丛书集成初编本(以下此书不再注版本)。)不过,宋朝尽管有诉灾的严格规定,但仍有地方不认真执行的。如仁宗时,就有“灾伤之民诉于转运司而不受”(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5,仁宗皇祐五年八月丁酉。)的情况,哲宗时,御使蔡蹈亦言:“臣窃见本台近日节次接过开封府东明县百姓六百九十八状,计一千八百五十九户,为陈论今岁夏旱,依条披诉灾伤,本县不为收受。……”(注: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93,哲宗绍圣四年十二月癸卯。)由此可见,宋朝在民户诉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的。

      二 检放

      检放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检查灾伤,二是确定放税分数。也就是说,灾情发生后,一方面检查灾情,另一方面根据灾情轻重,确定减免租税的工作就是检放。

      宋朝当灾害发生后,地方官员要及时对灾情进行检查,确定受灾民户减免分数,然后政府才能实施救济。徽宗大观三年(1109)九月六日,诏:“东南路比闻例有灾伤,斛斗踊贵,可下诸路监司,仰依实检放秋苗数,仍依条推行赈济。”(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8,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八月二十四日,诏:“夔州路安抚、转运、常平司,将本路被水之人户多方存恤赈济,漂流居民舍屋,量行等第支给官钱。其淹损田亩合纳税租,依条检放。溺死之人,官为埋瘗。务要实惠,不得灭裂,仍各具知禀施行文状申尚书省。”(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37,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孝宗隆兴元年(1163)六月十八日,诏:“两浙、江东下田伤水冲损庐舍,理宜宽恤,令逐路常平司行下州县,将被水人户疾速依条借贷,以备布种,将来见得损伤,即从实检放。其冲损庐舍之家,多方存恤、赈济、措置、安泊,毋令失所。”(注:徐松辑:《宋会要辑稿·食货》59之38,中华书局影印本,1957年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