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前沿问题研究笔谈

作 者:

作者简介:
胡明,中国社会科学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732) 李西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 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文艺学的前沿、热点与高层

      胡明

      顷前在西安召开的“文艺学前沿高层论坛”上发了一通言,遵嘱演绎成这篇文章。题目就在“前沿”与“高层”间加一个“热点”,“热点”是文艺学的一个夙命的属性,她永远需要“热点”,亦永远有“热点”。有的“热点”是随着学科伸展与深化自然生成的,亦有的是担心这个场域热力消失而人为制造的。“热点”的话题永远是站在学科“前沿”的“高层”论者的兴奋点,围绕“热点”生发的理论光芒时时激活这个学科的生命力与先锋论者的想象力,推进这个学科向前发展。

      本来,文艺学就是站在文学学术的理论前沿,为整个文学研究导平先路、执旗领军的。在科学的文艺理论指导下,文学研究其他板块如古典文学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才摸得着前进的方向与路径,才能紧跟上文艺学术深化与发展的步伐。当前的文学研究各学科大体来说,古典文学研究的重头工作是从史料的整理走向史料的解释,在已经差不多做完的文献整理工程的基础上搜寻文学史发展的规律,为三千年一部古典文学史作出客观公正的历史判断,为各种各样悬而未断的“问题”拟出学术结论。现当代文学的工作重心恰好相反,从大量现成的历史结论与定性标签走向艰苦、繁琐的史料的发现、整理与分析,改写结论与撤换标签常常是更为迫切的常规功课,显然过去的史料解释工作和定论定性工作做得太匆忙、太草率、太简单片面了,而指导和规范上面两大板块操作运动的又正是文艺学理论研究的时新成果。

      文艺学自身的格局建制与历史要求恰恰在这个关节时段有点脱了节,有点慌了神。文艺学的理论探索与学科规范被社会经济全球化“举世滔滔”裹挟而行,不免步履踉跄,力不从心。抬望眼,西风渐紧,语境应变,“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不免又心眼失衡,视野模糊。近些年来,我们的文艺学“热点”一个紧挨一个,“前沿”不断前移,为了追上层出不穷的理论新思维与变幻万千的学术新语码,我们亦步亦趋,换了一茬又一茬关键词,“当下”、“在场”、“向度”、“维度”、“建构”、“解构”、“逻各斯中心”、“本质主义”……这些今天最时新的关键词除了因囫囵搬弄而夹生不熟之外,难免还有文字游戏、概念游戏、逻辑游戏的嫌疑。等我们再站立学术视窗前,文艺学的图景已经大变了,“理论”的航船已驰到了后现代文化批评的“前沿”,“审美”重心已经移出了“文学”的边界,在“文化”玄妙吊诡的波涛里打转。一团热气从波谲云诡中升腾而起,四周锦波涟涟,迷彩团团,我们忍不住要步上前沿去细看一番这个叫做文化批评或文化研究的“热点”。

      就在我们中国将文艺理论和文艺创作中的现实主义奉为圭臬又轰轰烈烈制造革命浪漫主义新民歌运动的同时,英国人雷蒙德·威廉斯出版了《文化与社会》,吹响了要将整个社会的文化生产纳入研究视野的号角,20世纪70年代安东尼·伊索普在《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大著中主张推行高雅经典的文学与大众的通俗文化合二而一的“文本研究”与“话语实践”。斯图亚特·霍尔发起的《新左派评论》与《文化研究底稿》开始为文化研究设置学术机构并筹划出版丛书。80年代初特里·伊格尔顿在《文学理论导论》的重要著作中明确表示:“文本”分析应面对整个文化实践的领域,而不仅仅是那些贴有模糊不清“文学”标签的文学,文学研究必须进入媒介与传播的领域,而文学理论也应顺理成章转入“文化批评”的阶段,其内涵多样性分布包括了广告艺术、影视作品、时装模特表演、建筑、音乐、广播、青年时尚与蓝领文化读本等。

      文化批评的主旨就是打击将高雅艺术与人文科学孤立与拔高、封入学术象牙塔的企图,这一运动在90年代的实际领导者多为美国大学教授与左派批评家,在他们主办的刊物如《文化批评》、《社会文本》、《表征》等尝试将文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精神分析、结构分析等纳入广泛的文化阐释范畴,其中心观念是:单一纯粹的文学研究必须抛弃,必须大大提高大众的日常生活社会阐释系统的学术地位——广义的文化研究“历史性出场”了。我们这里套用“历史性出场”即是指“后现代”观念的出现,“后现代”的一个核心标志就是用商品的观念与实力处置文化、改造文化、规范文化的生产。这样的文化生产使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通俗的大众的日常文化景观日益占据了人们的生活视野,展示了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人的审美风采与生活方式。——本来,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特定“文明”阶段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胡适在《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中曾为“文明”与“文化”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每一种文明都包含有物质的与精神的“两个因子”。一个瓦盆、一个陶罐是一种文明,一台电视机、一座原子反应堆也是一种文明;一叶舢板、一轮独轮车是一种文明,一辆“奔驰”汽车、一艘豪华游艇也是一种文明,各个文明阶段形成的生活方式就是“文化”。故有瓦盆、陶罐文化——以瓦盆、陶罐为大众日常生活主轴的生活方式,瓦盆、陶罐加几条彩绘图案也就是艺术创造和审美了。舢板、独轮车文化则是以舢板、独轮车为主要交通手段的生活方式,舢板、独轮车的设计构成已包含有莱布尼茨、文克而曼等人对称与平衡的美学观念了。电视机文化、电脑文化、手机文化、数码相机文化、“奔驰”与豪华游艇文化当然标志着进入了“后现代”的生活方式。——文学的文化化,文学理论的文化批评化放大了对社会生活图像系统的关注,将之纳入最为宽容、宽广的视野,单为复杂细腻阐释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