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者”字合成复合词及其对普遍语法的启示

作 者:
程工 

作者简介:
作者单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原文出处:
现代外语

内容提要:

汉语中,包含“者”字的合成复合词在语序上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如果动词和作宾语的名词均为单音节,这类复合词一般采用“VO-者”词序;随着音节的增加,“OV-者”变成主导的语序,但也存在例外和不定的情况。此外,当动词为双音节或多音节时,非中心成分的语法功能似乎相当模糊,介于修饰语和补足语之间。我们认为,上述的语序特点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首先,右手中心词规则决定了“者”字无论如何都必须出现在词语的末端;其次,句法的要求,即句法和形态采用相同的语序方向,使得动词组里VO的顺序得以体现在“者”字合成复合词之中;第三,形态的要求,即词缀“者”紧接动词出现,又使“OV-者”成为另一种可能的选择。最后,复合词中修饰语和补足语之间模糊的界限导致音节比较复杂的“者”字合成复合词采用“OV-者”的语序。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1.引言

      合成复合词(synthetic compounds)由两部分构成:一个是派生于动词的中心词,另一个是非中心成分,该成分在功能上相当于动词的补足语(complement)。合成复合词的典型代表见(1)-(2):

      (1)a.track-driver(卡车司机)

       b.truck-driving(卡车驾驶)

      (2)a.conference-goer(会议参加者) b.conference-going(参加会议)

      以(1)为例。其中的中心词“ driver” 和“ driving” 均脱胎于动词“ drive” 。“ truck” 则是动词“ drive” 的宾语,在语义上是它的主题(theme)。

      近二、三十年来,语言学者对合成复合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如Roeper & Siegel 1978; Selkirk 1982; Fabb 1984; Sproat 1985; Roeper 1987; Brousseau 1988; Baker 1998,等等)。人们发现,合成复合词对于调查形态与句法的接口关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句法规则产生的结果一样,合成复合词具有多产的性质,由动词派生而成的中心词继承了动词的论元结构,非主目成分不能是主语,而只能是动词的内部论元(如主题、方位等)。许多研究者根据诸如此类的特点认为,(合成)复合词是依据句法规则生成的,推而广之,构词规则与句法规则有同一性。这种对构词的句法解释目前占据了优势主导地位,生成语法管约论时期主要的句法原则,如题元理论、格理论、X-阶标理论、约束理论乃至移位理论等,都被应用于解释复合词的结构与解释特征,有的还比较成功(参看Spencer 1991)。

      然而,在复合词内部的语序问题上,句法解释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研究者的观点也有较大差异。Lieber(1993)和Baker(1998)是句法解释的代表者。Lieber认为,在同一种语言中,句法和复合两个领域的方向性参数(directionality parameter)应该是一致的。换句话说,这个理论预测,VP里中心词相对于修饰语或补足语的顺序与复合词里的顺序应该完全一致。在英语中,这个理论与“修饰语+名词”(如“ black bird” )复合词的情况相吻合,但却明显违背合成复合词的语序情况:在英语的句法中,中心词处于补足语的前面(例如,VP“ wash dishes” ),而在复合词中,中心词却处在补足语之后(例如,NP“ dish-washer” 和“ dish washing” )。针对这一现象,Baker(1998)的解释是:英语合成复合词内部修饰关系和补足关系方向之所以不一致,是因为在历史上它的语序发生了某种剧烈的变化。古英语与现代荷兰语一样,句法的语序是OV。到了现代,英语的短语结构有了变化,而复合词的语序没有做相应的变化,或者说,还没有做出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英语合成复合词内部的语序现象源于独特的历史原因,不具有普遍性。(注:夏威夷大学的David Stampe也持类似的观点(见互联网资料:95Jun2.090029hst.148528@uhunix3.uhcc.Hawaii.edu,1995年)。)而且,西班牙语、Chichewa、Tagalog等语言中短语和复合中的表层语序也是完全一样的,说明句法和构词层面的确如Lieber所言,受同一方向性参数的作用。

      Brousseau(1988)代表的是形态解释途径。她认为,合成复合词的内部语序是由形态内部因素造成的,独立于句法原则之外。她的观点是:在合成复合词中,非中心成分必须同时是中心词的修饰语和补足语,而且,只有当修饰和补足的方向相反时,这个条件才能得到满足。例如,在英语合成复合词“ meat-eater” 中,“ meat” 从左向右修饰“ eater” ,“ eater” 从右向左以“ meat” 为补足语。她甚至认为,只有如此,合成复合词才能存在。在英语里,因为补足的方向和修饰的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存在合成复合词。而在法语和海地语等语言里,由于补足和修饰的方向都向左,所以没有真正的合成复合词。

      本文拟考察汉语合成复合词的语序特点,探讨如何从普遍语法的角度加以解释,以及如何评价上面提到的句法和形态两种解释途径的问题。为了便于讨论,本文集中探讨汉语中由词缀“者”构成的合成复合词(以下简称“者”字合成复合词)。笔者通过在网上检索等方式,共整理出现代汉语中具有代表性的“者”字合成复合词200余例。另外从古代汉语中搜得同类复合词近100例。它们构成了本文分析的事实基础。

      2.汉语中的“者”字合成复合词

      汉语中的“者”与英语中的“ -er/or” 类似,是一个表示行动者/施事者的词缀。“者”的特点主要有两个(张桁1987):一是附着性,即它必须附着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使其变成名词性成分,而不能独立成为句子中的成分;二是指称性,即它具有明显的、无可置疑的指称意义,相当于“……的人”的意思。(注:当然,“者”字的用法比较丰富。除了表示行动者/施事者之外,还可以起语气词的作用,如“政者,正也。”(《论语·颜渊》)。本文对“者”的其它用法不予考虑。)

      无论是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者”字都是一个非常能产的黏着语素。据林怀中(1999)的统计,“者”在《论语》中的使用频率在虚词中仅次于“之”、“也”、“而”、“其”四字。当笔者在“新浪”网上检索“者”字时,出现的网页数量多达2百多万个,可见其使用率是相当不低的,而且检索出来的词有很多明显是新造的,说明它依然保持了相当良好的能产性。就性质而言,“者”字合成复合词在许多方面与其他语言有相通之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条:

      a.与英语相对应的词一样,“者”字合成复合词中的非中心成分是动词的(直接)内部论元。例如,“组阁者”中的“阁”是“组”的主题,“潜水者”中的“水”是“潜”的方位,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