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引言 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普遍具有的语音特征,但是在现代语言和方言中的分布很不平衡,多的有15个声调,少的只有2—3个声调。汉藏语系语言产生声调的普遍条件首先是由多音节语素缩合为有复杂声母和复杂韵母的单音节语素,再由单音节语素复杂声母和复杂韵母的简化使原为音节伴随性的音高特征转化为声调。 汉语、侗台语和苗瑶语声调的形成一般认为都是先由通音(元音和鼻音)、喉塞音
、擦音s或h、塞音p、t、k韵尾产生平上去入的调型,再从声母的清浊产生高低,因此表现为相当一致的四声八调的类型,现代汉语、侗台语和苗瑶语中相当一部分方言仍保留标准的四声八调的类型。彝缅语的原始调类有人认为也可以构拟为四声八调型;而藏语则是全浊音清化和单次浊音变低调,清音和带前置辅音的次浊音变高调,后由韵尾的脱落或变化产生升降的调型。现代藏缅语的声调大多仍处于伴随或羡余状态,有些语言和方言还未出现声调,声调的音位功能远不如汉语、侗台语和苗瑶语重要。 四声八调型语言的调类可以因早期不同的声韵条件再分化,现代语言和方言语音系统的简化使声调出现明显的合并的趋势。声调的分化与合并类型往往因不同的语言或方言而异,因此具有语言或方言分类的意义。 二 声调分化的类型 声调的分化指四声八调调类因不同的声韵条件再分化。(注:本文所引用的各民族语言方言点的地理位置。版纳傣:云南景洪市,德宏傣:云南潞西市,傣拉:云南元江县,龙州壮:广西龙州县,邕宁壮:广西南宁市,武鸣壮:广西武鸣县,柳江壮:广西柳江县,布依:贵州罗甸县,临高:海南临高县,琼山临高:海南琼山县,侗南:贵州榕江县,侗北:贵州锦屏县,仫佬:广西罗城县,水:贵州三都县,毛南:广西环江县,佯僙:贵州平塘县,锦:贵州荔波县,莫:贵州荔波县,拉珈:广西金秀县,标:广东怀集县,黎:海南乐东县;养蒿苗:贵州凯里市,吉卫苗:湖南花垣县,洞头寨苗:湖南泸溪县,小章苗:湖南泸溪县,吴家寨苗:湖南龙山县,先进苗:贵州毕节市,石门苗:贵州威宁县,青岩苗:贵阳花溪区,高坡苗:贵阳市,宗地苗:贵州紫云县,复员苗:贵州福泉县,枫香苗:贵州黄平县,布努:广西大化县,瑶里布努:广西南丹县,巴哼:广西三江县,畲:广东惠东县,江底瑶:广西龙胜县,湘江瑶:湖南江华县,罗香瑶:广西金秀县,长坪瑶:广西蒙山县,梁子瑶:云南河口县,览金瑶:广西凌云县,东山瑶:广西全州县,三江瑶:广西恭城县,大坪瑶:广东连南县;藏语拉萨话:西藏拉萨市,藏语德格话:四川德格县,木雅话:四川康定县。) 2.1侗台语声调的分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入声因元音的长短而各分为两个调,另一种是以不同类型的古代侗台语清声母为条件而各阴调再分化。 入声因元音长短而再分化在侗台语中分布相当普遍,壮傣、侗水和黎语支语言都有,因此可以认为元音分长短是侗台语比较原始的韵母特点。 侗台语的全清和次清声母既有阻塞音(塞音、塞擦音),也有通音(鼻音、边音及擦音)。由古代全清阻塞音加辅音介音的复辅音演变来的带喉塞音的浊音声母
之类(倪大白1980)也属于全清阻塞音声母。如: 类别 阻塞音 通音 全清 p、t、k、
等
等 次清② ph、th、kh等
等 (②注:古侗台语的构拟是没有清送气阻塞音的,苗瑶语的送气阻塞音多为汉语借词,其古音的复辅音也同样构拟不出清送气阻塞音,但通音都分清浊。因此古代的侗台语和苗瑶语的阻塞音和通音可能只有清和浊的二分,而不像汉语那样全清、次清、全浊、次浊四分。) 古代侗台语不同的清声母在有些现代语言中分化出不同的调类,可以产生新调值,称派调;也可以与现有某调类(通常为同调类的阳调)的调值相同。侗台语清声调的分化有四种基本情况。 (1)
>
或m、n、l:阴调四声>阳调四声或派调(部分壮语、布依语、泰语、昆语、爰语等)。 (2)
>m、n、
、l:阴调上去入声>阳调上去入声或派调(部分壮语、老挝语、泰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