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主义的角度论现代汉语的话题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杉村博文,大阪外国语大学地域文化学科教授。(日本 大阪 562-8558)

原文出处:
励耘学刊

内容提要:

本文从功能主义的角度对现代汉语的“话题化”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话题和述题必须在语义上相关可视为会话合作原则的一个具体表现,而句法结构本身则并不一定需要从配价关系上把话题规定为述题中某一个成分的配项,以便保障话题和述题之间的句法关系和语义联系。人们能够凭借自己对世界的知识和推论能力在话题和述题之间找出语义联系。文章指出话题来源于上下文/语言环境,述题来源于被话题激活的一系列知识。这一思路不仅可以解释话题跟述题之间的语义联系,而且还可以解释语义理解上的一些特殊现象。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11 期

字号:

      一 引言

      从语言编码—解码的角度来说,话题化(topicalization)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保障话题(topic)和述题(comment)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这一点上。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设:(一)“话题+述题”结构(简称“话题句”)是一种派生结构(derived structure), 表面的句法结构无法体现话题和述题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注:有关这一思路深入浅出的介绍,请参看Pinker(1994)第4章。)。话题总是述题中某一个成分(主要是述语)的配项(dependent constituent),而这个成分在被选作话题从述题中分离出来时要在原来的位置上留下它的语迹(trace),以便保障话题和述题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二)话题和述题必须在语义上相关(relevant),可以看作是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的一个具体表现。人们能够凭借自己对世界的知识(world knowledge)和推论(inference)能力在话题和述题之间找出语义关系,因此没有必要从配价关系上把话题规定为述题中某一个成分的配项,来维持话题和述题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话题来源于上下文/语言环境,述题来源于被话题激活的一系列知识。下文中我们把这两种假设分别叫做“结构派生模式”(structural derivative model)和“语义综合模式”(semantic synthesis model)。本文尝试采用后一种思路,并认为话题和述题都是句法成分,也都是句法范畴,它们属于比短语结构(phrase structure)高一层的句子结构(sentence structure),具有自己的形式特点和功能特点。有一种看法认为,话题和述题只是主语和谓语在语用平面上的功能解释而已,对汉语句法进行分析不需要话题和述题这一对句法范畴。有别于就现行的汉语句法分析体系而言,用来分析短语结构的概念/术语跟用来分析短语结构的概念/术语相同,因此对一些只有句子平面才会出现的语法现象处理得不够理想。(注:参看杉村博文(1999)有关“是……的”句中“的字居动宾之间现象的讨论,以及杉村博文(2001)有关人称代词直接修饰亲属称谓名词现象的讨论。)

      二 话题和述题

      2.1 因为汉语中不存在专门用来标示话题的句法手段,所以一个句法成分是不是话题,在很多情况下都必须通过句法验证才能够做出决定。主谓谓语句一般被认为是典型的话题句,我们就从它的句法—语义特点谈起。

      2.2 从结构上看主谓谓语句,话题是相对整个述题而言的。因此从逻辑上讲,话题即使不跟述题中的任何一个成分构成及物关系也可以成为被说明的对象。反过来说,述题中可以不包含单独跟话题构成及物关系(transitivity)的成分,只要作为一个整体,结构上遵守短语结构规则(phrase structure rules),语义上与话题充分相关,就可以是一个合格的述题。事实上,我们可以在汉语中发现如下的例子:

      1.这件事,你在一开始是不是就骗了我们?(王朔《人莫予毒》)

      2.你什么都别说了。妈妈的事儿,我一直都没有怨过你。(《重案六组(第二部)》)

      3.可这事儿,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比我们女人更多一点勇气吧!(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话题句中虽然没有任何一个述题中成分单独跟话题(“事儿”)构成及物关系,但述题却对话题做了充分的说明。我们不难看出,像“事儿”这种外延极宽的概念被选作话题,它就会拥有多种语义类型的述题。正如许多语法著作所说的那样,汉语的话题跟述题的语义关系是较为松散(loose)的,但松散并不等于不充分、不清楚。关于“松散”这一提法,本文将在下文提出另一种表述方式。

      2.3 很多语言现象表明,汉语句法是被设计成适合于造出话题句的。(注:张伯江、方梅(1996)指出,“话题句在汉语系统中的地位与话题句在英语系统中的地位不同,价值也不同,不能对等地看待。英语里的话题句属于高度标记的(marked)句式,而汉语里的话题句的标记性却没有那么强。一个对比明显的例子:‘这本书我没看完’里的‘这本书’和This book I haven't finished.里的this book很不相同。this book只有带上对比重音才可能位于句首,而‘这本书’在句首不带对比重音却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句子。”(88页)跟日语带形式标志wa的话题相比,汉语的话题单纯提示言谈出发点的性质非常突出。因此,有不少汉语的话题翻成日语时加了wa就听起来非常别扭,最好以光杆形式放在述题前头。例如:你瞧,这两个问题,反正她哪个也回答不上来,所以不管怎么问,都没有多大关系。(《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想而无用的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想。(王海翎:中国式离婚))作为一个句式,汉语的话题句相当成熟,可以容纳多种语义类型的句子。例如:

      4.“你不跟你娘一起走?”“喔,我不走,我守着娘,我娘我背不动。”(陈应松:东方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