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5)02-0007-09 与同道中人讨论学术问题,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质疑:“这个观点只不过是一种假设, 而不是事实。”或者:“要严谨一些,别动不动就假设!”在这里,“假设”是贬义词 ,与此相对,“事实”、“严谨”是褒义词。这好像很自然,因为学术研究就是要讲求 事实、讲究严谨。但往深一层细想,会觉得其中所包含的学术观念问题,还是很值得好 好探究的。 人们常引用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话。这话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假设和求 证(即本文所说的“证明”)并不仅与“大胆”或“小心”有关。本文想从另一角度,讨 论一下“汉语史研究中的假设与证明”。文中所举的例子主要是语音史方的。 一 论汉语史研究需要假设 “假设”其实不应该是个贬义词。假设(或者叫“假说”)是科学研究中针对研究对象 作出的假定性命题。引入假设是一切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步骤,只就材料论材料、就 事实论事实而不作假设,就谈不上科学研究,这是科学上的常识。科学研究不仅仅是收 集和罗列材料、观察和描述事实而已;那只是科学研究的前奏。引入假设以图解释材料 、解释事实,并尽可能地对假设作出证明,才是科学研究。假如有人认为采用假设对于 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是有害的,那只是表现了对科学和学术的一种误解。 汉语史研究也是如此。没有假设就无法进行汉语史研究。汉语史研究不仅仅是要简单 地摆出汉语历史上的材料、事实,而且还要对材料、事实作出解释,而作解释本身就是 在作假设。 例如,《切韵》的唇音是一类,而在后代,唇音有帮组和非组两类,这是事实;我们 说,在《切韵》后的某个时候,在一定条件下,双唇音变成了唇齿音,就是对上述事实 的解释,而这个解释就是一个假设。这个假设有极多证据支持,而且可以近地视为历史 事实,但这终归是假设——今天的人们毕竟没有亲历这个变化。 又例如,先秦古籍中有“不吾知”、“吾谁欺”一类句子。甲学者说上古汉语句序一 般是SVO,而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当O是代词时,则常为SOV;乙学者说这种SOV句式可 能是一种残留形式,反映更早期的原始汉藏语普遍的句式。我们很自然地会说:乙学者 在作假设,而甲学者是在陈述事实。其实,如果甲学者是在反对乙学者的观点的话,那 么他也是提出了一个假设,即SOV只是一种特殊句式,而不是什么残留。当然,他也可 以说,他不知道这是不是残留,而只是说出古籍中的一种语言现象、一个事实而已。要 是这样,他就要么是在做研究之前的资料准备工作,要么是在进行古代汉语基础教学, 因为他没有对这种语言现象即“事实”加以解释。笔者这么说,并非要指责甲学者,因 为要证明“残留”之说对或不对,实在非常困难。 这两例有证明上的难易之别,而作为假设则是一样的。当然,没人会提倡学术研究应 该就易避难,所以也没有道理要褒扬易于证明的假设而贬抑难于证明的假设。 其实,不但作解释需要假设,就连对材料的收集和罗列、对事实的观察和描述,常常 也会得益于假设。例如,一般认为,古全浊塞/塞擦间声母仄声字今变不送气清音是个 规则,只有少数例外,如古上声的“艇、挑~战、强勉~”等、古去声的“萃、恸”等 、古入声的“特”等。如不作新的假设,对事实的描述也就到此为止了。而如果假设这 些字读送气未必都是例外,重新进行观察,会看到原先看不到的事实:凡古全浊塞/塞 擦音声母上声字不变去声者,今读送气清音,如同平声字。要解释这个事实,则需要进 一步的假设:古全浊塞/塞擦音声母在后代读送气与否的界线不在平仄之间,而在平上 与去入之间[1]。 研究汉语史,必然要作大量的假设,而且还往往以一个或多个假设为基础,去推论另 一个或多个假设,而这些推论的内容依然是假设性的。例如,把中古的见母构拟为k, 这是一个假设(历史音韵学上的“构拟”就是假设),在对这个假设作出证实之后,以此 为基础,假设上古见母字及与见母有关系的字的声母也跟k或其相近的音有关。我们可 以去讨论各种假设的论据是否充分、前提是否稳固、推断是否合乎逻辑、与我们所掌握 的汉语史材料有多少相符多少相左,可以去证明(证实或证伪)它们,在一时无法证明时 也可以存疑,但不应对引入假设这种做法本身加以贬抑。 凡是广义的“历史”学科,即研究对象已经成为过去的学科,研究者无法直接面对研 究对象,研究起来自然离不开假设。除汉语史研究外,历史学、文学史研究、考古学、 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古地质学、宇宙学等等都是如此,无须多说。 那么,与研究者共时的、可以直接面对研究对象的学科,是否就只需看事实而不需作 假设了呢?答案是:都需要。例如,我们可以直接听到现代语言的语音,这些声音就是 “事实”。对这些声音,不要说进行深入研究,即使作初步的整理和排列,也要进行分 析,譬如分析为音位,而说人类语音中存在“音位”,就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假设 。又如,说语言中存在一种叫做“语法”的东西,可以分析出“主语”、“谓语”等等 ,也是语言学的假设。我们接受这些假设,可以说是像接受事实一样地接受,并非因为 这就是事实本身,而是因为它们能很好地解释事实。 假设与虚构的界限在哪里?一看出发点和基本立场,本来就不是科学的(例如神学的、 玄学的,或者文学创作方面的),虚构当然是意料中的事;二看事实依据,不顾事实的 、歪曲事实的、捏造“事实”的是虚构;三看逻辑,无视和抛弃起码的逻辑的是虚构。 凡出发点和基本立场是要探究科学真实,并根据一定的事实材料和一定的逻辑推理得出 的观点、说法,都是假设。有的假设比较可信,有的不可信,可信与否要看能否作出证 明。即使被证明是不可信的假设(包括因材料错讹或误解材料而导致的错误假设),一般 也不应被指为虚构,除非要质疑提出者的学术道德或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