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05(2005)01-0072-10 1.引言 “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Charles Morris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与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语义学(semantics)相并列:符号关系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Morris 1938)。后来他又将语用学定义为“处理在一定行为内所发生的符号及其起源、用法和影响的符号学部分”(Morris 1946)。从此语言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推动了语用学研究向前发展。 20世纪下半叶,语言学家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语用现象,开始从事语用学研究。而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逐步确立其地位的(沈家煊1996)。近半个世纪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用学研究发展迅猛,成绩斐然。 一般认为,国内第一篇有关语用学的论文发表于1980年(胡壮麟1980),但事实上第一个把国外语用学理论引进中国的当是许国璋先生。许先生早在1979年便摘译了英国牛津学派分析哲学家J.L.Austin的讲演稿“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一书中的三讲,发表在当年的《语言学译丛》第一辑上(许国璋1979)。由此算来,语用学研究在中国也不过20几年的历史,但在这20多年中,语用学从最初对国外理论的引进和修正、补充,到结合汉语开展汉语语用学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对于已取得的语用学研究成果,国内学者进行了阶段性总结(基本以五年或十年为期),有许多文献可供参阅(如沈家煊1996;钱冠连1990,2001;何自然1994;文旭1999等)。这些综述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各阶段国内语用学的研究状况,但对于语用学最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语用学领域新的发展趋势,如形式语用学和计算语用学研究,却鲜有论及。本文正是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语用学在我国20多年的发展和现状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并结合汉语研究的实际,对汉语语用学和形式语用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了汉语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由于国内语用学研究进展迅速,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此不可能一一列举。因此我们只能针对各个论题,从中择取主要篇目加以介绍或评述。其中难免挂一漏万,希请方家教正。 2.语用学理论在中国20年的发展概况 语用学在中国起步是以上世纪80年代引进国外语用学理论为发端的。许国璋先生最早于1979年摘译了Austin的《论言有所为》(许国璋1979)。次年,胡壮麟先生发表论文,从四个方面对语用学作了较为全面的介绍(胡壮麟1980)。此后发表的评介国外语用学理论的论文,内容涉及到语用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80年代引进的语用学理论涉及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以及会话结构的语用分析等论题,90年代侧重于介绍关联理论、新Grice会话含意理论、语言综观论和顺应论等新语用学理论。这种紧跟时代步伐的评介工作,为语用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参考。同时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国外成果,一些学者在世纪之交及时总结国内各阶段语用学研究的发展经验,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综述和研究论文,为推动语用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如钱冠连1990,2001;何自然1994;沈家煊1996;文旭1999;何自然、吴亚欣2001;况新华、谢华2002;徐鹏、马涛2002等)。 引进语用学理论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直接翻译和评介国外语用学论著。20多年里,尤其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批学者把语用学论著直接译成汉语,或发表专题文章进行评介,为国内学者提供了宝贵资料。近年来这方面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先后推出了“当代国外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文库”和“牛津语言学入门丛书”,许多著名的语用学论著都在出版之列。原版外文论著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语用学理论的引进速度,为国内读者了解“原汁原味”的、国外经典的和最新的语用学理论提供了方便。 由于西方的语用学理论基本上是以英语为材料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有的并不能对汉语现象做出很好的解释,于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学者对国外语用学理论进行修正和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自己的理论。这是语用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闪亮点。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包括:钱冠连在80年代中后期对Grice的合作原则所做的修正和补充(钱冠连1986,1987,1989a,1989b);顾曰国结合汉语对“礼貌原则”和“面子”概念所做的修正(Gu 1990;顾曰国1992),对言语行为理论所做的补充(Gu 1993;顾曰国1994a,1994b);沈家煊对句子“话题”和“评述”的划分、对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界限提出的新观点(沈家煊1989,1990),对语用原则和认知原则在传递和推导言外之义过程中的作用所做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沈家煊1997);徐盛桓对古典Grice主义和新Grice会话含意理论的语用推导机制所做的修正和补充,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会话含意理论框架(徐盛桓1994,1995,1996),等等。此外对于语用含意、语用推理、语用学方法论、认知语境等问题也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