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助词“底”来源之辨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蒋冀骋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10081

原文出处:
汉语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对结构助词“底”字来源于方位词说提出了质疑,在前人对“底”字的语法研究 和源流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底”字来源于“之”、“者”合流说,并从语音上进行 了论证。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结构助词“底(的)”的来源,大致有七说。而七说又可分为二类,一为二源说,即句 中的“底”来自“之”,句尾的“底”来自“者”,如章太炎、胡适、唐钺、梅祖麟。 梅氏认为“底”是“之”的音变,但又吸收了“者”的语末用法。与章氏说略有不同, 但实际上还是二源说。一为一源说,一源说又有数种,王力主“之”字说;吕叔湘主“ 者”字说;而冯春田则主张助词“底”来自指示代词“底”,但无详细论证;石毓智、 李讷基本上同意冯氏说,并进行了论证;江蓝生也主一源说,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另辟蹊径,提出助词“底”来自方位词“底”的说法,认为方位词“底”变为助词“底 ”,是处所词的领格用法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其说甚辩,论证亦详。(注:以上诸说 基本上引自江蓝生《处所词的领格用法与结构助词“底”的来源》(《中国语文》1999 年第2期)。)

      但认真推敲,仍有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一)“所(许)”的领格用法的确存在,正如江先生所论,这种用法是“所”的“处所 ”义发展的结果,但“所”是方位词吗?据《现代汉语词典》,“方位词”指的是“表 示方向或位置的词,分单纯的和合成的两类。单纯的方位词是‘上、下、前、后、左、 右、东、西、南、北、里、外、中、内、间、旁’”。“方位”跟“处所”有关,但不 是“处所”,据《现代汉语词典》,“处所”是“地方”的意思。正如江先生所指出的 ,“用在名词、代词后面”、“有时意义会虚化”、“可对译为‘那里、那儿’”的“ 所”,仍是“处所名词”,纵使是江先生所说的“失去词汇意义,N所/许 = N”的“所 ”,仍还是处所名词,并未失去词汇意义。“赵王张敖所”的“所”即江文下段所举例 证“于父母所”的“所”,唯一句有介词“于”与之相配,一句无介词“于”而已。按 照汉语的语法,“处所”词前的介词是可用可不用的。把“午言之赵王张敖所”理解为 “午在赵王张敖那里说了这件事”难道不行吗?而将“于父母所,少作供养”理解为“ 稍稍供养父母”,固然于文义无差,但句法形式就大不相同了。

      处所名词用作“领格助词”,就等于“方位名词”用作“领格助词”,好像概念变换 了一下。

      (二)“所/许”在魏晋南北朝诚然可用作领格,但“底”作为领格助词在“敦煌变文” 中才出现,如果这个“底”源自方位词“底”,是处所词“所”类化的结果,则何以这 两个词的出现前后相隔300年?何以这两个词未曾共时出现?不经过共时阶段,类化能够 实现吗?不经过共时阶段,“底”何以取代“所”?

      (三)现代方言中似乎有方位词用作领格助词的现象,如吴语苏州话(转引刘丹青2003例 ):

      耐看我马褂浪烂泥,要俚赔个!

      啥人物晓得上海滩浪沈小红先生。

      有个米行里朋友,叫张小村。

      听俚闲话末好像蛮说,肚皮里意思倒不过实概。

      刘丹青认为“马褂浪烂泥”、“上海滩浪沈小红先生”、“米行里朋友”、“肚皮里 意思”中的“浪”、“里”是方位后置词并作定语标记。“浪”是“上”的意思,跟“ 里”一样是方位词(刘丹青2003:222)。这似乎是方位词作定语标记(从语法角度来说, 是领格助词)的例证,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算领格助词,因为还可以做另外的解 释。“马褂浪烂泥”、“米行里朋友”,可以理解为“方位词组”或“方位后置词短语 ”作定语,“浪(上)”、“里”还有词汇意义,不能看作领格助词。“马褂浪烂泥”, 只能理解为“马褂上的烂泥”,不能理解为“马褂的烂泥”,“浪(上)”不能替代“的 ”,“浪(上)”是不能省掉的。但“浪”、“里”的这种用法,是进一步虚化为领格助 词的必要语境条件。粗略地讲,把它们看作领格助词也未尝不可,但从严格意义上说, 还没有虚化到领格助词的程度。董君志翘说:现代吴语“上”、“浪”的后面要加“个 ”字。董君是地道的吴语区人,所说应可信。这说明“上”、“浪”仍是方位词,如果 “上”、“浪”是结构助词,则后面的结构助词“个”就成了多余的了,我们尚未发现 结构助词连用的例证,故“上”、“浪”还不是结构助词。

      江蓝生所举《老乞大谚解》的例证“谁是舅舅上孩子,谁是姑姑上孩子?”单独地看, “上”似乎可以看作领格助词,但这是一个孤证,孤证不立,而且又是明代的语料,难 以作为唐宋时期“方位词”变为结构助词“底”的确证。如果从《老乞大谚解》的其他 类似用例来看,“上”不能看作结构助词,下面的例证(含《朴通事谚解》例句)均引自 孙锡信《汉语历史语法丛稿》:

      到学里师傅上受了文书。

      明日病痊疴了时,太医上重重的酬谢。

      加上江蓝生先生举的例子,这种用法的“上”共三例。《朴通事谚解》这类用法有5例 ,如:

      那厮高丽地面来的宰相们上做牙子。

      做满月,老娘上赏银子段匹。

      钱事你上有,物在我根底。

      那一个输了时,强的上拜为师傅。

      三停里官人上纳与二停外。

      这些用在表人的名词、代词和“的”字结构后的“上”,虽然不再具备与“下”相对 的意义,但仍是方位词,是“那儿”、“那里”的意思,绝对不是结构助词,“舅舅上 ”、“姑姑上”亦当作如是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