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05)02-0003-17 1 引言 语言是音义配对的系统,但它并不是一种在任何情况下都很完美的配对。从跨语言的 角度看,很容易发现一些有音无义或有义无音的现象。有音无义主要是指虚指成分,( 注:虚指成分如英语中的“there”和“it”。例如:There is a man in the garden.It is important that he works hard.)而有义无音的情况则要复杂的多,主要包括下 列现象:1)由于移位而产生的空语类(语迹);2)空代词;3)非名词性空位成分,如所谓 的省略结构包括谓语省略(VP-ellipsis)、动词省略(Gapping)、截省(sluicing)(注: 见Chomsky(1981)在管约论中关于空语类的解释和分类。在管约论中,空位代词总是名 词性的,而语迹既可以在论元位置也可以在附加成分位置出现。)等。关于上述现象的 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其主要问题集中在如何表达和解释那些没有声音但有意义的成分 以及空位成分在语法结构中的地位。(注:各种不同理论对这个问题都有重要著作。形 式语法代表论述早期作品见Williams(1977),近期作品见Winkler and Schwabe(2003) 对历时的文献做了精要的介绍。)有义无音成分的句法表达与对他们的解释密切相关, 以最简方案前和最简方案时期的语法结构为例,分别如图(1)a和(1)b所示:
空位成分的生成与表达存在着两种可能性:在生成过程中一直是空位(空位成分的基础 生成)或者只是在生成式的最后没有被拼读(语音层面的删略)。在语音层面删略的情况 下,空位成分的句法生成和解释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因为其无论在句法层面还是在 逻辑层面都可以获得完整的表达式。另外,如果一个成分在开始生成的时候就没有语音 形式的话,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它的句法表达如何得以实现以及意义如何得以恢 复,以此为基础的研究我们暂且宽泛地称之为解释法。(注:关于解释法的不同理论见 Winkler and Schwabe(2003:5)) 自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关于删略法和解释法各自的优势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有大量相关的文献讨论这一问题,而且观点也好像都有相当的说服力。(见Winkler and Schwabe(2003)的评述)最近,许多有意义的研究发现了重要的事实,这些事实也有 不少用来支持删略法的研究。(Kennedy 2003;Kennedy and Merchant 2000;Lasnik 200 1;Merchant 2001)(注:支持删略法的观点也不一致。例如,Lasnik(2001)认为,所有 违反孤岛条件的现象都可以通过删除不合法的结构来挽救,而Kennedy(2003)则认为, 只有一部分违反孤岛条件的现象可以通过删略来补救。) 删略法看起来似乎一目了然。有空位成分句和无空位成分句的差别只是在于某些词项 是否拼读。句法和语义是基于完整表达式的运作,而空位成分的生成只不过是形态-音 位层面的运作。当然,即便是删略也是受规则所支配的。例如,在由移位而形成的语链 中,只有一个成分可以以无语音的形式出现,这是由一些线性化规则所要求的,如“线 性对应轴规则(LCA)。(Kayne 1994;Nunes 1995)(注:LCA的主要观点认为,词项A的拼 读发生在B拼读之前,且B要被A非对称性成分统制,这样一来,线性的顺序反映了层级 的顺序。)以(2)为例,(2)是由(3)生成的: (2)[[,CP]Who[,i]did[[,IP]he[[,VP]meet e[,i]]]]? (3)[[,CP]Who[,i]did[[,IP]h e[[,VP]meet who[,i]]]]? 句(3)中处于句子边缘位置的who和处于宾语位置的who所形成的语链不能被线性化,除 非位于低层的who被删略(不拼读)。 如果没有发生移位,删略则与类同条件下的删略条件和旧信息的概念有关。(Merchant 2001)例如(4)。由于两个分句的结构存在着平行关系,因而,第二个分句中的谓语部分(VP)可以删除:(注:平行不是删略的必要条件。) (4)a.John will be there;Bill will[be there],too. (4)b.John will be there;Bill will[ ],too. (2)和(4)也许都可以说是语音表达式的删略现象,但是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在所讨论 的句(2)和句(4b)之间也还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句(2)中的删略是强迫的,而句 (4)中的删略则具有可选性,因而(4a)(4b)都是合格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