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

作 者:

作者简介:
邢向东(1960-),男,陕西神木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陕北晋语黄河沿岸方言一般有两套以上的指示代词,其形式、意义和用法存在细微的差异,有比较复杂的变读;吴堡、清涧等的“那”、“兀”和“这”并不构成三分关系;吴堡、佳县等表性状的“底/类词”是近代汉语“底、这底、兀底/那底”演化的结果,其中的“兀”可能来源于“阿堵”的“阿”并同“个”属于同源成分。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5)02-0048-09

      一、沿河方言指示代词

      本文的考察对象是陕北晋语黄河沿岸七县即府谷、神木、绥德、佳县、吴堡、清涧、延川方言,下文简称“沿河方言”。语料全部为笔者调查所得。文中标音时,调类用右上角的一位数字表示,它们代表的调类是:1阴平,2阳平,3上声/阴平上,4去声,5阴入/入声,6阳入,0轻声。调值用右上角的两位数字表示。同音代替字右上角加等号。

      陕北晋语沿河方言大多有两套以上指示代词,两套之间不仅形式不同,意义和用法也有差异。语音上,各方言点又有不同的变异形式。见表1。

      二、表人、物的指示代词

      

      

      

      三、表处所的指示代词

      1.用法。沿河方言表处所的指示代词有两套,一套是“这里/这儿”,“那里/那儿/兀里/兀儿”;一套是“这搭儿/搭儿(价)/搭搭”、“那搭儿/兀搭儿”。从形式看,第一套以“里”为后缀,第二套主要以“搭”为后缀,有的词中“搭”做了词根。从意义看,第一套表达的处所意义范围比较宽,有时比较模糊。第二套是指代具体地点、位置的,处所意义比较具体、清晰。两套合起来相当于北京话的“这儿”、“那儿”。吴堡话的发音人认为,“这搭儿/搭儿价”、“兀搭儿”所指范围小,“这儿”、“那儿/兀儿”所指范围大。清涧话发音人指出,“这搭儿”是具体指着介绍,比如两个人走在一起,甲指给乙说“这搭儿是招待所”,“那搭儿是粮站。”摆放东西时,说“这搭儿放电视,那搭儿放衣柜”就好操作,如果换用“这里”、“那里/兀里”,听话的人就会不得要领。请看神木话((1)(2))和绥德话((3)(4)):

      (1)把书包搁在搭儿搭儿些儿。(位置)≠把书包搁在这里。(地方)

      (2)那搭儿净灰尘,不能坐。(位置):那里风可大嘞,一满不好窚住。(地方)

      (3)你则把镢头放在搭儿价。(具体位置)≠你则把镢头放在这里。(地方)

      (4)我每(我们)娃娃常在搭儿价耍嘞。(具体地点)≠我每娃娃常在这里耍嘞。(地方)

      2.语音变化和构词形式变化。从语音看,神木话“这搭儿”读。读舒声调时,清涧、延川话“里”、“搭儿”的调值属于一种特殊的“轻声不轻”的变调,如延川话读同阴平[314]。从构词看,“搭”在“这搭”、“那搭/兀搭”中应分析为词缀,可是在“搭儿”、“搭儿起/价”、“搭搭”中,由于“这”的省略已经定型,只能分析为词根。这就像佳县、吴堡话的“弭/每”,在“我弭/每”中是后缀,在充当领属代词时省略掉了前面的“我”,共时平面上只能分析为词根了。这是整个词的意义感染了词缀的结果,说明带“搭”、“弭”的词在这些方言(或其前身)中的历史已经很长了。

      3.来源。在陕北晋语和中原官话关中片、秦陇片、汾河片等方言中,“搭”的使用频率极高。除了构成指示代词外,还和“一”组成“一搭”,义为“一块儿”、“一起”,作名词和副词。如“我们是一搭的”,“咱一搭走”。它的意义、用法与唐五代、宋元没有多大差别。现代汉语除了西北地区的方言,还有一部分吴语、粤语用“搭”的同源词。

      “搭”指处所始于唐五代,最早义为“块”,用于“一搭”,表示较小的面积。如《祖堂集》卷4“丹霞和尚”:“师曰:‘佛殿前一搭草,明晨粥后划却。’”元杂剧中“这搭儿”、“那搭儿”已十分常用,表示地点。如:

      恰分明这搭里,俺淘写相思。(《倩女离魂》3折)

      道姑,敢问这搭儿是何处也?(《张生煮海》2折)

      那搭儿别是一重天。((城南柳)3折)

      下场处那答儿发付我。(《西厢记》2本3折)

      上述方言的“一搭”,就是从唐五代表实义的数量组合“一搭”语法化而来,但其意义仍然是“一块儿”(一起),可以说它和另一些方言的“一块”经过了同步引申的历程。“这搭儿”、“那搭儿”以及“哪搭儿”则直接继承了元代的用法,可见其来历之古老。

      四、表时间的指示代词

      1.沿河方言表时间的指示代词也有两套,一套是“这阵儿”、“那阵儿/兀阵儿”和“这会儿/这昝会儿”、“那会儿/那昝会儿/兀会儿/兀昝会儿”,对应于北京话的“这会儿”、“那会儿”,义为“这时候”、“那时候”。第二套是“这向儿”、“那向儿/兀向儿”、“这辰子”、“那辰子”,对应于北京话的“这些天”、“那些天”。第一套表示距离说话时或近或远的、范围比较模糊一个时段,内部大同而有小异。如神木话,“这阵儿”和“这昝会儿”在表达“现在这个时代”时意义相同,但“这阵儿”倾向于表示距说话时很近的一个时段,“这昝会儿”也可表示这个意义,但多含强调时间晚的意味。“那阵儿”、“那昝会儿”都可以指那个时期、那个时代,如“刚解放那阵儿、刚解放那昝会儿”,“文化革命那阵儿、文化革命那昝会儿”。但“那阵儿”还经常表示较短的一个时段,“那昝会儿”不大这样用,如“那阵儿还好好儿地么,咋这阵儿肚疼起了”,不能说“那昝会儿还……这昝会儿……”。再如延川话,“这(那)阵儿”倾向于指很短的一个时段,“这(那)昝会儿”倾向于指“这(那)个时候”,而“这(那)向儿”指“这(那)段时间”,表达的时段较长。绥德话第一套有五组词,可以说是时间代词的集大成者,反映了它在陕北晋语中兼赅南北的特殊地位。试比较神木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