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是对外汉语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和认知过程,研究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密切相关。本文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学术刊物发表的成果,历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中国对外汉语教学讨论会发表的有关论文,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等著作为依托,回顾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的历史,追寻其演变轨迹,展示发展现状,明确努力方向,以推进和深化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的研究。 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在研究领域,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意识不断增强,理论研究得到普遍重视,学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学工作者为学科建立和学科理论建设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8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提交会议的论文即可反映出当时对外汉语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会议论文“涉及汉语和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汉语语音、语法、词汇、文字的教学与研究,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法研究,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教材编写研究,语言测试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学的关系,以及汉语教学中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等”(赵金铭,1985)。关于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从这届大会进行交流的近170篇论文来看,除了个别文章,如美国戴祝悆先生的《英语国家学生学习汉语句法结构的难点》一文,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汉语句法结构学习问题并作了分析,其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还十分鲜见。 1987年12月吕必松先生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会华东协作组第三次学术讨论会上作了“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的报告。他在报告中特别提出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不高,成功率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还没有真正找到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就对外汉语教学而言,是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规律不甚了解。吕必松先生的报告代表了八十年代人们对对外汉语学习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八十年代中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上,并将此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最初,人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预测学生在将汉语作为目的语学习时可能犯的错误。但随着教学实践的进行,人们发现学习者中介语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而且并非仅仅通过对比分析的预测就能解释和防止中介语的产生。由此,偏误分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对偏误分析所进行的研究,在语言知识学习方面,有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词语偏误分析(鲁健骥,1984、1987),在语言技能掌握方面有阅读理解的失误调查(李珠、王建勤,1987),作文偏误研究(吴英成,1990),还有对汉语习得过程中的错误分析(梅立崇等,1984)等等。对于这个阶段的研究,赵金铭(1996)曾作过确切的评析: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 这一时期的语言学习理论在进行上述研究的同时,也有个别成果涉及到对学习者语言学习心理的研究和语言习得与思维的研究,如结合教学的对短期留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孙秋秋,1988),第二语言习得时思维习惯的嬗变(孙钧政,1988)等等。 二 进入九十年代,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科的理论研究也得以加强。对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不仅认识上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也有了很大的拓展。思想上的认识,首先是人们意识到这一研究的迫切性。“在没有关于外国人汉语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的说服力和可信度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关于语言学习规律的研究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吕必松,1992)。1992年5月《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会议认为:由于对学习者的学习规律知之甚少,因此我们对语言教学规律,对语言本身的认识都受到了限制。……加强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就成了问题的关键。会议对我国今后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任务、重点、方向以及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明确了当时阶段性的任务。(张旺熹,1992)这次座谈会的召开有力地推动了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展开。 九十年代后期,人们对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到学科建设的高度。认识到加强语言学习理论的研究是由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必须以其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显示它是不能被包容在其他学科之中或被其他学科所替代的。加强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对丰富学科基础理论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具有与其他相关学科相区别的特征。而只有理论研究向前推进了,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才有可能定位在最科学的位置上(李晓琪,1997)。 九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后期(1992-1997),特别是1992年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座谈会”召开以后,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言学习理论研究进展甚为明显。研究范围涉及到偏误分析、语言对比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汉语学习过程的描写分析、学习行为的调查实验以及第二语言能力结构研究等等。 外国人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在这个阶段的研究有了较大的拓展,有语音、词汇、语法的偏误分析、句式偏误分析等等。如对韩国人的语音难点和偏误的分析(王秀珍,1996)、有关副词“也”的偏误分析(陈小荷,1996)、代词偏误分析(高宁慧,1996)、“使”字兼语句偏误分析(李大忠,1996)等等。鲁健骥(1994)的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是他继语音偏误、词汇偏误分析研究之后的有关偏误分析的又一成果。在对外国人学汉语时产生的偏误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教学角度来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这一研究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中尽量避免偏误的产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