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原型与及物性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正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湖南大学外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0; 崔刚(1966-),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语言学 清华大学外语系,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外语与外语教学

内容提要:

本文在语法原型理论框架下,认为及物性是一个语法原型,从典型及物句式、反身及物结构、中动结构到典型不及物句式构成一个及物性连续体,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中动结构的问题。本文的论述表明,语法原型理论能更好地解释中动结构的语义与句法特征以及该句式意义的形成过程。语法原型理论对中动结构的解释力同时也充分说明语法原型的理论优势与实际运用价值。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5)01-0008-05

      1.语法原型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范畴以原型为组织结构。所谓原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某一概念的最佳范例。语法原型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在不同的语言中与一定的形态句法特征相联系的一定的语法标记、句式(construction)或事件类型。如及物性事件作为语法原型的形态句法特征是“施事+V+受事”。Givón(1984)指出,原型及物性事件有三个核心要素:两个参与者,其中的一个(主语或施事)对另一个(宾语或受事)做出某种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完全受该行为的影响。另外,施事与受事的关系是不对称的,因为从施事到受事有一种物质能量的传递(Langacker,1999)。“他经常打老婆”就是一个原型及物性事件,能够充分体现以上特征:两个参与者、施动性和意志性。相比之下,“他像他父亲”虽然也是一个SVO结构,但并不是及物句式的最佳范例。首先,动词“像”表达的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种状态;其次,施事没有对受事做出意志性的行为,受事并不受施事的影响。因此,它在形态变化等方面受到许多限制。原型不及物事件只有两个要素:一个参与者,有意志地参与某种行为。如果将及物性看成是一个连续体的话,原型及物性和不及物性事件构成连续体上的两端,而其他的现象,如中动结构、反身结构处于连续体的中间。从标记性的角度看,处于连续体两端的原型及物和不及物事件是无标记的,而处于中间的属于有标记的,它们处于一种相互关系之中。

      2.及物性的连续体意义

      虽然认知语义学认为,及物性是语义特征,而不是句法特征,但如果从更抽象的层次看,及物性也是一个语法原型。类型学研究表明(Hopper & Thompson,1980;Croft,2003),及物性作为语法原型虽然不是自然物质,却是人类语言的共同特征,反映了人类经验中最基本的事件图式:因→果(Delancy,1987)。Lakoff & Johnson(1980)也论证说,因果图式在处理真实世界的事件时具有普遍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及物性是语义特征,而不是句法特征。Hopper & Thompson认为,及物性是小句与语篇的属性特征,而不是动词本身的特征,指行为从一个参与者传递到另一个参与者的过程。及物性一词已逐渐成为了一个上位词,包括及物和不及物。及物性由许多要素组成(如2.2所示),构成一个从及物到不及物的及物性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涉及到表示论元的名词短语的许多参数以及各种语用参数。每一要素说明及物性某一方面的特征。句子体现的及物性原型特征越多,越靠近及物的一端,否则接近不及物的一端。(Croft,2003:178)

      2.1.及物句式的连续体特征

      在任何语言中,一个SVO结构由不同的NP和VP体现时,其及物性的程度肯定会有很大的差别,如:

      (1)a.他花15万就买了这辆二手宝马。

      b.这辆二手宝马被他用十五万买走了。

      (2)a.15万就可以买一辆二手宝马。

      b.*一辆二手宝马被15万买走了。

      (3)a.他像他父亲(注:在“孩子将来会像他爸爸”中,“将来会”并不表示时态,而是表示说话人的推测。在“孩子已经长得像他爸爸了”中,“像”已成为了“长”的补语。因此,这类结构与我们讨论的“像”直接充当谓语的情况不一样。在“张三像李四”和“李四像张三”中,虽然主语和宾语可以交换位置,但语义视角发生了变化。前者以“张三”作为景点(figure),李四作为背景(ground),而后者则相反。但有一点投有改变:不能有时态、体态和语态的变化。另外,张三和李四在句中并没有确定的所指,只具有泛指的语义内容。因此,论元的语义因素对谓语动词的影响降低了。它们被具体的名词替代后,其主语和宾语能够换位的可能性应该随之降低,如3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亲缘关系受ICM的影响而使主宾语不能换位了。)。

      b.*他父亲像他。

      c。*他父亲被他像。

      d.*他已经(正在)像他父亲。

      (4)a.I see what you mean.

      b.* What you mean is seen by me.

      c.* I'm seeing what you mean.

      d.* I haven't seen what you mean.

      在(1a)中,主语(施事)“他”对自己的行为(买不买这辆二手宝马)有完全的决定权。谓语“买”是一个终止性的瞬间行为。宾语“这辆二手宝马”具体指某个物体,同时表示所有权发生改变。整个句子报告一个事件。“花15万”从功能的角度看,只是行为发生的工具或手段而已。(1b)是(1a)的被动语态形式。生成语法理论把有无被动语态形式,作为判断及物与否的根本性标准。而在(2a)中,主语“15万”是行为发生的工具,它对行为的发生与否没有任何主观意志和决定权可言。宾语“一辆宝马”泛指任何二手宝马车。我们无法确定能买到的是哪一辆宝马车。整个句子只表示一种可能性。(2a)只具有及物句式的一个特征:两个参与者,而缺乏施动性和意志性这两个核心要素。因此,转换成被动语态的(2b)不可接受。这样,(1)和(2)中的动词“买”,都做及物动词使用而句法表现差异很大的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在(3)中,动词“像”仍然是及物动词,但是主语和宾语不能交换位置(3b),没有被动语态(3c),没有时态和体态的变化(3d)。这些句法限制产生于动词“像”。原型意义上的动词应该表示一个行为事件,而“像”只表示某种状态。因此,它不可能表达出行为的施动性和意志性。那么,它就不可能具备原型意义上的动词所具有的句法能力。(4)中的“see”是一个表示心理过程的动词。各种研究表明,表示心理过程和状态的动词在时态和体态上以及其他句法表现上都有相当的限制。因此,“see”也和(3)中的“像”一样受到众多的句法限制。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些句子在形式上都有两个参与者,属于及物句式的范畴,但它们所能体现的形态句法特征却差别很大,整个句子的及物性也必然体现出很大的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