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动宾式动词+宾语”现象研究述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文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师。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王刚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八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界发表了不少关于“动宾式动词+宾语”句的研究论文,反映了人们对这类近年来比较流行的语言形式的持续关注和热情。对这些论文的研宄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以及研究方法进行及时的总结十分必要。本文主要从动宾式动词的特点、动宾式动词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条件、动宾式动词带宾语句式流行的原因、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规范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和总结。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H1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12-0444-06

      引言

      “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注:为便于讨论,本文的“动宾式动词带宾语”有时也记作“V.N1+N2”。其中“V·N1”代表动宾式动词,N1代表动宾式动词中动词性语素的宾语,N2代表动宾式动词所带的宾语。)并不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兴用法,而是古已有之。邢公畹先生指出(1997)这类句法现象在《史记》中就已出现过,如:“相国……乃拊循勉力百姓”,“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并且在后来的文献中,从汉代、唐代、清末民初到早期的现代汉语都有这样的用例,如:“刺史大惧,归命大圣文殊师利”(《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南朝自得燕京,亦借路平、滦州归”(宋《三朝北盟会编》)、“因为立等寄信山东,免得耽误时刻”(《官场现形记》第九回)、“虎爷不撒手钱,并且告诉天赐少瞎扯淡”(老舍《牛天赐传》)。可以说,“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语言形式产生于古代汉语,经过近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一直沿用至今;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用法比以前任何一个阶段的使用频率都更高,使用范围也更广泛,并且这种趋势仍在继续。

      这种语法现象较早就进入了语言研究者的视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发表。李临定的《宾语使用情况考察》(1983)是八十年代以来第一篇涉及“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论文,而饶长溶的《动宾组合带宾语》(1984)则是第一篇全面论述这种语法现象的文章。另外,一些文章还分别对该形式的发展源流(丁喜夏、原雪梅1998,刁晏斌1998,晏鸿鸣1999)、结构、语义特点及组配规律(汪惠迪1997,刘云、李晋霞1998,凌德祥1999,杨海明2001)修辞、语用价值(华玉名1998、1999)及配价分析(周红2003)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总体来说,关于“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动宾式动词+宾语”句的结构特点、动宾式动词的特点及其所带宾语的语义类型、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条件、动宾式动词带宾语句式流行的原因、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规范问题等几个方面。我们认为,通过对二十年来这一研究的回顾和总结,可以大致勾画出这一研究的发展轨迹和取得的成就,揭示这一语言现象的发展对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也可以发现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对于汉语语法研究尤其是展开对这一句法现象相关的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动宾式动词的特点

      饶长溶的《动宾组合带宾语》一文从传统语法的角度对动宾式动词的特点进行了考察。他指出,充当动宾式动词中的动词性语素可以算作广义的及物动词,其中大多数是动词性成分,如“出身”、“进军”、“下榻”中的“出”“进”“下”等;少数是形容词性成分,如“小心(油漆)”“热心(电子工业)”中的“小”“热”等。而充当动宾式动词中的宾语性成分大部分是名词性的,如“放心”“满意”“怪罪”“出土”中的“心”“意”“罪”“土”等;一部分则是谓词性的,如“抱怨”“求救”“报失”“讨好”中的“怨”“救”“失”“好”等。他同时还认为,有些动宾式动词不带宾语时本身不一定是动词性的,如“笑话(他)”“落后(欧美各国)”中的“笑话”“落后”,在孤立(没有具体语境)的情况下,也可以看作名词或形容词。

      高更生(“动宾式动词+宾语”的搭配规律)(1998)一文根据动宾式动词所带宾语的特点将动宾式动词分为三类:一是名宾动词,也就是这类动词带名词性宾语,如“毕业、出版、复员”等;二是名谓宾动词,即动宾式动词能带名词性和谓词性宾语,如“抱怨、操心、当心、动员”等;三是谓宾动词,即动宾式动词带谓词性宾语,如“提议、着手、忍心”等。其中第二类所占比重较大,几乎占整个动宾式动词的三分之二。

      凌德祥在《试论双音节动宾式动词带宾语的基本规律》(1999)一文中,首次将动宾式动词明确定义为“由一个动词性语素加上一个名词性的或者名物化的动词性、形容词性语素组成,并且两个语素之间构成了类似于动宾词组(短语)那样的动宾关系”。据此定义,凌德祥否定了饶长溶所说的“小心(油漆)”“热心(电子工业)”“痴心(以前的朋友)”中的“小心”“热心”“痴心”作动宾式动词的资格。他全面研究了《现代汉语词典》中的3018个动宾式动词,并对其中已普遍可以带宾语的289个动宾式动词,根据动宾式动词中的动词性语素和名词性语素(含名物化的动词性、形容词性语素)的关系,将动宾式动词分为五大类17个小类,并对它们进行了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分析研究。这五大类分别是:一是该类动词大多表心理感受,并且动宾式中的“宾”多为“心”、“意”“神”等名词性语素,如“操心”、“担心”、“当心”、“得意”、“介意”、“留意”“留神”等。这类动词和所带宾语之间有的可以插入其它成分进行扩展。比如像“你担什么心哪”、“留点神”等。二是动宾式动词中的动词多为表起始、存现或趋向等动词性语素,而其中的“宾”多为名词性语素,如“出版”“出口”“进口”“缺席”“动员”“上书”“下笔”“下马”等,这类动词一般不可以插入别的成分进行扩展。第三类是动宾式中的“宾”多为名词性语素,并且整个动宾式动词所带宾语与动宾式动词中的宾语有一种修饰限制关系,如“插手此事”在语义上相当于“插此事手”。根据这类动词所带宾语的特性,又可分为可带一般名词作宾语和主要带名量词语作宾语两类,前者一般不能扩展,后者有些可插入其它成分加以扩展。第四类动宾式动词中的“宾”多为名词性语素,其所带宾语多含有对动词补充说明等语义,大多为省略某些词语演化而成,如“造福后代”是“造福于后代”省略“于”后得到的,“化名王成”是“化名为王成”省略了“为”的结果。第五类是动宾式动词中的“动”多为可带谓词性语素作“宾”的语素,其中的“宾”则均为谓词性语素,如“无关”“有益”“有利”“制胜”“主考”“取悦”“迁怒”等。从而比较全面地揭示了动宾式动词的特点及其所带宾语之间在语义配置上的一些规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