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经济学的政策分析及其借鉴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金芳(1979-),女,河北张家口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硕士研究生;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林勇(1960-),男,广东潮阳人,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原文出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从最初的政策建议到目前的实证分析,语言政策作为语言经济学发展最早的一个领域目前已经相当成熟。通过分析西方学者的实证研究案例,详细论述语言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并对语言政策经济分析的方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加以评述。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19.6;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4)06-0081-06

      一、语言经济学的发展及语言政策

      语言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于1965年在致力于信息经济学的研究时揭示了语言的经济学性质,认为语言作为人的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value)、效用(utility)、费用(cost)和收益(benefit)(Economics of Inquiring,Communicating,Deciding,1968)。因此他认定经济学与探求语言方面的优化具有密切关系,对这4个方面的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成为语言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尽管Marschak的研究在当时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无疑是他揭开了语言经济学研究的序幕。

      Lionel Robbins在1932年提出,经济学的特点不在于它研究的话题,而在于研究这些话题所采用的方法。1996年贝克尔重申了这一观点。基于这个原则,Grin认为:语言经济学属于理论经济学的范畴,它是把经济学常用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存在语言变量的研究中,语言经济学也研究语言与传统经济学所研究的传统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把经济学的论证方法应用到语言问题上就构成语言经济学的主要部分。(Grin,1996)

      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研究把语言看成是一种民族归属。特定的母语使人归属于一个特定的种群,这种以语言为基础的种群的差别,造成了人们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尤其是收入的差异。这个阶段的研究者经常以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收入差距和加拿大以英语和以法语为母语者的收入差别为对象进行考察研究。第二阶段的研究强调语言作为人力资源的本质,特别是和教育经济学的结合为语言经济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语言技巧和其他技巧一样,可以看成个人和社会通过投资能够获利的经济资源。第三阶段的研究结合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特别是自Vaillancourt(1980)之后,语言不再只是被看成身份的标识和潜在的有价值的技巧,而是植根于人的一种语言属性,这种语言属性会影响人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进入90年代后,北美和欧洲的经济学家都开始关注经济学在评价语言政策中的工具作用,特别是对不同政策选择的成本收益分析。在这些研究中,传统经济变量如价格、收入、交易成本等的干涉不再是必不可少的,语言政策本身的经济性质已经被不同语言的相对优势和劣势证实了。

      语言经济学最初的应用是用来指导国家宏观语言政策的制定。北美各国每年都有大量移民入迁,为了让移民尽快融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贡献,同时也是为了稳定社会,北美各国政府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来加快移民及其后代融入社会的进程。欧洲国家对语言经济学的研究也是从语言政策开始的,尤其在瑞士等国家,对多种语言的应用、保持和发展就成为社会和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语言政策是语言经济学发展得最成熟的分支。

      Grin对语言政策的定义是:语言政策(或者计划)是在整个社会层面上的,为了提高福利的系统、理性,以理论为基础的解决语言问题的工作,是典型的由政府或政府代理机构推行的,对象是其统治之下的部分或所有人。从定义中可以看出,语言政策分析需要的变量和一般的经济变量是不同的。比如,一项语言干预项目是通过提高该种语言的可见度来提高其威信,语言可见度和威信之间关系显然不能用产品的市场价格、工资水平和利率等标准经济变量来论证。基本上语言政策有两种背景和目标:一是基于经济或政治目的加强某种第二语言的地位,鼓励民众越来越多地使用该第二语言;一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部存在两种语言,其中一种是强势语言,另一种经受长期的衰落。语言政策的目的就是要挽救弱势语言,使其维持、发展并且兴盛。实际上,任何一项语言政策(不实行任何政策本身也是一种政策)都包含了成本和收益。广义上,语言政策的经济分析包括对已有的各种语言政策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的鉴定、衡量和比较。

      语言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福利。按照1963年Kenneth Arrow建立的著名的“不可能性原理”,集体效用函数无法直接从个体效用函数得出。按照边沁功利主义,社会福利函数就是个体从社会政策中得到的效用的加总,然后和政策的总费用比较,净效用就是前者和后者的差,最好的政策就是所有已有方案中净收益最高的那个。因此语言政策分析的任务就是确定该项政策实施的结果是否能得到正的净收益,这就要求对政策的成本和收益进行鉴定和测量,即使只是实验性的。

      二、语言政策方案设计

      Grin在语言政策的设计中把语言政策方案分为4个因果联系的部分,分别是:语言政策、受语言政策直接影响的目标语言地位指标、双语者对语言使用的选择(这个选择受到语言地位指标的影响并且同时也对指标有回馈作用)和个人选择的结果(这个结果也会影响语言政策的继续或者修整)。这4个部分的关系如图1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