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双语者”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或方言的人(Grosjean 1992)。双语者可分为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前者指在婴幼儿时期就已获得两种语言的人,后者指第二语言(
)的获得要大大晚于母语获得的人。根据双语者
获得的熟练程度,还可将双语者分为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丁国盛2001)。 尽管从Paul Broca对失语症病人尸体解剖算起,人类对语言的脑功能定位已有150多年的研究历史,但至今关于
的神经基础还没有一个一致的答案。其原因很多。首先,第一语言(
)和和第二语言(
)可能属于同一语系(如英语和法语),也可能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如汉语和英语)。语言不同会对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实验的任务不一样(命名、听故事、翻译),加工通道不同(视觉、听觉),使用的技术不同(ERPs,PET,fMRI),呈现的刺激不同(单词、句子、短故事),加工水平不同(亚词汇、词汇、句子),关心的语言处理过程不同(音、形、义、句法),都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此外,被试的因素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
获得年龄和熟练程度等。 2.早期双语者和晚期双语者 年龄是影响母语获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在
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Krashen(1988)提出,在语言控制调节系统中,年龄对
学习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语言输入、“课堂学习”、心理状态、感情系统等。从记忆的规律来讲,根据Ribot法则(Obler 1977),如果双语者先后获得两种语言,由于
和
熟练程度不同,他(她)的大脑结构也许会不同。从认知角度看,我们可以推断,如果两种语言的获得有先有后,在
及
的获得中会产生出不同的认知结构,如同步双语者可能获得两种语言共有的内在认知表征系统,异步双语者只能获得两种语言独立的认知表征系统。从神经机制角度来看,与早期获得和晚期获得相对应的是不同的神经功能系统,每个系统都具备一套等级不同的语言功能。 2.1 假设一:早期双语者(同步获得)与单语儿童有相同的大脑功能 从70年代起,至少有12个实验直接探讨了年龄与大脑分工的关系。它们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采用的语言也不一样,但目标都集中在处理语言所需要的大脑机制上。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Bellisle(1979)就采用双耳分听技术测试了被试所听到的单词,结果显示,被试的正确反应大多是右耳听到的单词。他们还发现4岁的英法同步双语者在处理
与
时,他们的左脑呈现相同的活动模式,这一模式与4岁单语儿童一样。 Genesee等(1978)用双耳分听技术测量了早期和晚期英法双语者在语言辨认测试中左右脑的反应。结果发现早期双语被试的左脑神经反应时间比右脑的要短,而后期双语被试的右脑神经反应时间则短于左脑。Genesee等将这一结果解释为早期双语很可能利用左脑完成这一语言测试,而晚期双语者则用右脑完成(Kotik 1980)。 Vaid等(1979)采用斯楚普测验(Stroop Task)研究了早期与晚期英法双语者的语言处理过程。实验发现早期双语被试的反应与单语被试相同,而晚期双语被试的反应则与单语被试不同。实验还发现测试中单语及早期双语被试的左脑活动异常活跃,而后期双语被试的右脑较左脑活跃得多。 此外还有实验采用敲指法来观察早期和晚期双语者使用
时的两半球活动。理论依据是,语言与敲指活动运用同一侧大脑;语言也可以影响相反一侧大脑的敲指活动。例如,在敲指活动中,左手敲错的频率越高,用右脑处理语言的可能性就越大。敲指测试法要求被试在做语言测试的同时尽快地用左手或右手指敲一下桌子。实验发现后期双语被试左右手使用频率与早期双语获得者不尽相同。早期双语被试使用右手的频率较高,而晚期双语者左右手的使用频率差不多。这一结果可以解释为两种双语者大脑分工的不同(Hynd等1980)。 从早期行为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实验支持这样一个假设:
开始得越早,双语使用者的大脑分工结构就越接近单语使用者:
开始得越晚,大脑结构就越不同于单语使用者;
的获得时间距
获得越远,在右脑处理
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由于这些实验所使用的研究手段不很精确,其结果主要基于多个被试反应平均的结果,其中被试间结果的差异很大,有的结果甚至完全与假设相反(Soares et al.1981),因此难以做出明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