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263(2004)04-0065-06 零 话题的界定 0.1 “话题”(作为语言学术语)就是话题(作为普通词语),说话人在向听话人传递信息时,得先告诉对方,自己要说的是关于哪一方面的事。除了艺术作品因艺术效果的需要而有特别的处理外,一般的叙述文,或比较正式的讲话,都会先说明自己的主题。这样的说明,常常单独一节,跟说话人真正要提供的信息截然分开,不会互相干扰。 一段话语,尽管很短,从几个到几十个字,同样需要点题。由于全部话语很短,当然不可能说什么“关于……的事”、“我说的是……的问题”之类的话,而是常常在光杆的话题后紧连陈述。 0.2 有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从上面所述推理,似乎放在开头的话题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后头的新信息。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恰恰相反,话题才是说话人最强调的。话题可以说是说话人的一个宣言(简而又简的),它一开始就向听话人昭示自己将要对什么事发表意见。比如在“鸡弗吃哉”中,当第一个“鸡”出口时,就是向听话人昭示他将要就“鸡”的问题发表意见,紧接着,“弗吃哉”就是他的意见。按基准规律[1],“弗吃哉”的完整意思应该是“弗吃鸡哉”,但由于前头已经有了“鸡”,后头就可以不必再说一遍,就成了“弗吃哉”。 实际的语言交际证明,这样简明而直截了当的表达效果极佳,实际上,主语结构主要出现在书面语中,口语中的主语结构远没有那么多,真正口语中,更常见的是话题结构。 0.3 通常认为,话题是已知信息,但我们认为这不是话题的主要特征。固然有的可以说是已知信息,但更多的情况下,却无所谓已知或未知。例如:“买是买弗起个,看看吧买是买不起的,看看吧”,话题“买”的作用是告诉对方,自己说的是“买”的问题,对听话者来说,无所谓已知或未知。 0.4 通常还认为,话题是体词或体词性成分,即NP,我们同意这一看法。下面的讨论中可以看到,谓词也可以充当话题,但那是在充当话题前,作为话题,它应该是体词性的。 可以这样说,每个句子开头的NP都可以看作话题。但这样将使话题过于臃肿,并且会跟其他成分发生冲突。事实上,我们也发现一些著作对话题和主语的界定不清楚。为此,我们规定,凡表示施事的是主语,不是话题。例如: 1)老王寻弗着老王找不着 如是指找不到老王,“老王”是话题;如是指老王找不到某人或某物,“老王”是主语。 老百姓的传统认识有时跟科学知识是不一致的。 2)天浪落雨哉天上下雨了 按科学知识,“天浪天上”只是方位,是“雨”只是在这里发生,但不能说是“下雨”的施事;但在老百姓的认识中,恐怕看作施事也无妨。对这样的分歧,可以允许两可,把“天浪”看作话题或主语都可以,这取决于对语义的认识。 通常认为,后头跟助词(有人称为提顿词)是话题的一个重要特征和标志。但下面的例子: 3)我末,日朝早浪到公园里去打打拳,吃吃茶,蛮写意我啊,天天早上到公园里去打打拳,吃吃茶,挺舒服 4)俚是弗会得听倷个他是不会听你的 因为“我”、“俚”是施事,我们还是按照上述标准,把他们看作主语。 表时间、处所的NP(不包括其他NP),如果其后有施事成分,就是状语;没有就是话题。例如: 5)a明朝我到上海去 b明朝到上海去 6)a房间里小明勒海唱歌 b房间里勒海唱歌 上例a的“明朝”、“房间”是状语,b的“明朝”、“房间”是话题。 一 话题结构的分类 徐烈炯,刘丹青按语义关系,对话题结构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和分类,我们认为是比较恰当的。书中提到了话题跟述语的关系松紧问题,论元共指性话题的关系最紧密,语域式话题的关系要松一些,并且内部不一致[2]。在这里,我们想更加强调这一特点,即这种关系的亲疏是一种连续统,一个渐变过程,中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石定栩介绍,“大多数的论述都主张把汉语主题句分成两种:一种是主题跟述语中任何位置都没有关系,只是同整个述语‘有关’;另一种是主题同述语中某个位置有关系,也就是同所谓的‘英语式主题句’相类似”[3]p11。从总体上说,这是对的。但实际操作中,我们很难找出这两类的分界线。在这一连续统的最紧密的一端是徐刘的“论元共指性话题”。其次是他们说的语域式话题中的前三类:时地语域式话题、领格语域式话题、上位语域式话题。关系最松的是背景语域式话题。我们觉得,把背景式话题单独分为一类,似乎更好一些。现在我们把话题结构分为四类:关系话题、准关系话题、拷贝话题和背景话题(本文暂不讨论文献[2]的分句式话题)。下面就此对苏州话作一些讨论。必须强调的是,这样的分类只是为了工作的方便,我们跟徐烈炯,刘丹青的分类没有实质性差别。 二 关系话题 如果把表施事的主语也包括在话题内,例3)4)应代表话题与述语关系最紧密的一端。但按照我们的处理,这类句子不是主题结构(这也正是把它排除在话题结构之外的理由之一),这样,下面的句子就是关系最紧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