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国语》原书未分细目,也无小标题,今题为后人分段编目时新加。《鲁语下》的这段记事,它书亦多有记载,文字大同小异。所记者,当是季桓子就同物异名现象向孔子问难之事,就象人们以“夔一足”之疑惑向他问难一样,属语言学中的“名”“实”之辩。孔子以学识渊博闻名,又很重视“正名”,时人就此向他问难,可谓问当其人。且所问之事,也似乎与他有关,问答之间,自有情理存焉。而以传统之释解,则其文荒诞毫无可信者。唯书中所记之事甚古,揆其情理,当是在口头流布之时就已讹误,编书作注者不过据传说写出罢了。又因书载者众,注解者亦众,相互传抄,至今已难知错讹在谁。且此等讹误,恐是整个古代神话产生之一具体途径和契机。而笔者于辩释中,将讹误归于二三注释者,仅为称说便当而已。然此段中之讹误,迹象特为明显,本可辨明其原始,窥探其演变。而旧注者却径信讹传和无稽怪说,于字词极少用功。向来训诂家以破所谓“通假”为能事,然于此段中,对同源通用之词却不加任何辨析。以通义可推求之成语,又不惜以意曲解。只所以如此者,当有人多好猎奇迷信之因素在焉,而随文释义之训诂传统又极便利其谬误通行。笔者此翻考证,欲着力指证其词之同源通用以解怪异,归纳其语之通常意义以破玄虚。讹误既已深重,考证难免繁复,唯务求其释解信而有徵唯是。 【原文】 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①,其中有羊焉②。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③,何也?”对曰:“以丘之所闻,羊也④。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⑤,蛧蜽⑥;水之怪曰龙,罔象⑦;土之怪曰羵羊⑧。” 【辨释】 ①“如”字疑为衍文。 ②此句《汉书·五行志》引《史记》作“中得虫若羊”。“羊”,与“蛘”古字通,此处指蚍蜉即蚂蚁。《说文·虫部》:“
,姑
,强羊也。”段玉裁注:“今江东人谓麦中小黑虫为羊子者也。铉本作蛘…《方言》:‘姑
谓之强羊。’字亦正作羊…《尔雅》正文恐亦本作羊。”今见《方言》、《尔雅雅》“羊”皆作“蛘”。《方言》第十一:“姑
谓之强蛘。”郭璞注:“米中小黑甲虫也,江东谓之
,建平人呼羊子,羊即蛘也。”“羊”“蛘”有讹作“芈”“ 蝆”者,钱绎《方言笺疏》卷十一辨之甚详。朱俊声《说文通训定声》:“《尔雅》:‘蛄
,强羊。’注:‘今米谷中蠹小虫也。建平人乎为蛘子。’按,强蛘,叠韵连语,今苏俗尚谓羊子。”章太炎《新方言》:“《尔雅》:‘蛄
,强羊。’…今通言皆曰‘羊子’。”“蛘”亦指蚂蚁。《尔雅·释虫》:“蚍蜉,大螘,小者螘。”郭璞注:“齐人呼蟻为蛘。”《集韵·养韵》:“北燕人谓蚍蜉曰蛘。”《龙龛手鉴》:“蛘,痛蛘也。又蟻名。”“羊”与“蛘”声相同,义亦相通,当是同源词。羊是常见之合群性很强的动物,从“羊”之字有众多而成群义。《尔雅·释诂上》:“洋,多也。”郝懿行义疏:“以洋为多,古今通语。”《汉书·司马相如传下》:“盖闻中国有至仁焉,德洋恩普。”颜师古曰:“洋,多也。”《庄子·天道》:“要在于主,详在于臣。”成玄英疏:“详,繁多也。”《玉篇·多部》:“
,多也。”《玉篇·食部》:“食,育也,畜也。”育、蓄皆有使其繁多之义。《说文·永部》:“羕,水长也。”水长也即多。《说文·羊部》:“羊,祥也。”此为华夏民族自古把人丁兴旺、团结和睦视作最大吉祥之观念的反映。米粮中之小黑甲虫成群而生,常见其在人晾晒陈粮时像群羊一般漫出,故称蛘。蚂蚁数多且合群性极强,故亦称“蛘”。“羊”字早初当是身兼多职一形数词的字,“蛘”“洋”“详”“祥”等不过是它的后起分形字,故“羊”可通“蛘”,是自然之理。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皆称蚂蚁为蚁羊,胶辽官话或称之为蚂虮羊子,羊与蚁之联系于此可见。 ③“狗”,与“驹”、“蚼”古字通,亦指蚍蜉即蚂蚁。《说文·犬部》:“狗,孔子曰:狗,叩也。”段玉裁注:“按《释兽》云:‘未成亳,狗。’与马二岁曰驹、熊虎之子曰豿同义,皆谓稚也。”故“豿”亦作“狗”。《尔雅·释兽》:“熊虎醜,其子狗。”郭璞注:“律曰:‘捕虎一,购钱五千,其狗半之。’”“驹”、“狗”亦通用,《战国策·赵策一》:“此代马胡驹不东,而昆山之玉不出也。”汉帛书本“驹”原作“狗”。《说文·虫部》:“蚼,北方有蚼犬,食人。”段玉裁注:“《海内北经》:‘蜪犬,如犬,青,食人从首始。’郭注:‘蜪,音陶。或作蚼。音鉤。’按作蚼为是。正许所本耳。”《广韵·厚韵》:“狗,狗犬。”则“蚼犬”亦即“狗犬”。黄侃《说文同文》:“‘蚼’,与‘狗’同”。“驹”、“蚼”皆可用以指蚁。《大戴礼记·夏小正》十二月:“玄驹羵。”传:“玄驹也者,螘也”。孔广森补注:“螘大者曰驹,犹云马蚍蜉也。”“螘”即古蚁字。《方言》第十一:“蚍蜉,齐鲁之间谓之蚼蟓,西南梁益之间谓之玄蚼。”郭璞注:“《法言》‘玄驹之步’是。”钱绎笺疏:“‘驹’与‘蚼’同。”《玉篇·虫部》:“蚼,蚍蜉。”而闽南话则称蚂蚁为狗蚁。“狗”“驹”“蚼”古音全同。催豹《古今注》:“牛亨问曰:“蚁名玄驹者,何也?”答曰:“河内人并河而见人马数千万,皆如黍米,游动往来,从旦至暮,家人以火烧之,人皆是蚊蚋,马皆是大蚁。故今人呼蚊蚋为黍民,名蚁曰玄驹也。”“驹”本指小马。当是人见蚁常奔忙不息、健走如马,故亦称蚁为“驹”,未必因某一偶然之事。故不论通语还是方言,称蚁为马蚁、马蚍蜉、马蚁羊、马英子、蚍蜉马、马娘子等,皆有一“马”字(后作“蚂”)。此“马”字有人以为有大义实非。是则此三字义亦相通,亦当为同源词。 ④“孔子”意以为依当地通语当称作“羊(蛘)”。 ⑤木石,指木椎和石磬类乐器,此处亦代指乐器。怪,意为怪人、怪杰,犹奇人、奇才。夔,古人名号,尧舜时乐官。“木石”,韦昭注“谓山也”,实误。古人行文讲究对仗整齐,“孔子”所说后二句为“水之怪”、“土之怪”,前句却不说“山之怪”而称“木石之怪”,岂不可疑?再者,山或有木有石,但树木、石头终非山之一类,岂可与山相比?此“木石之怪”,人又或以为木精,或以为水神,或以为山川之精物,不一而足,可知韦注难以服人。《吕氏春秋·精通》:“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叹嗟曰“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新序·杂事四》:“悲在心而木石应之,以至诚故也。”此“木石”即指木椎和石磬类乐器。所谓“怪”者,《说文·心部》:“怪,异也”,《玉篇·心部》:“怪,非常也,”《论衡·自纪》:“诡于众而突出曰怪”。世传夔特别精于音乐,《吕氏春秋·察传》: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其时文化方草创,有此专门奇能,自是怪杰。且其所谓精通音乐,似乎也主要是精于击磬。《尚书·尧典》:“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皋陶谟》:“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庶尹允谐’”。“百兽”为人摹仿之百兽,而最初的乐器也当主要是木石之类打击乐器。由此,以“木石之怪”称此奇才音乐家正恰如其分。“夔”,当本指夔牛。《山海经·中次九经》:“(珉山)其兽多犀象,多夔牛”。郭璞注:“今蜀山中有大牛,重数千斤,名为夔牛”。传说其皮做的鼓很响,《大荒东经》云:东海流波山上有兽,其状如牛,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里。传说中神化之处自不可信,但牛大皮大所蒙鼓亦大,声自然大,当为真。乐器首在声音声宏,古初尤如此。作为尧舜时的乐官,既特精此道,故而取譬为名曰夔。上古时人之名号,常以其所擅长之事业或工具对象、材料比类为之,如善射者名羿,善工者名垂,善稼者名稷等。此乐正夔之得名,亦当是如此。另传只有一只脚之怪物菱,见“蛧蜽”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