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 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32(2004)10-0083-07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语法中一种常见的特殊现象,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认为这个现象最早由《马氏文通》揭示出来,《读本》认为,疑问代词作宾语,位置在动词之前,否定句里代词作宾语,位置在动词之前等,都是《文通》第一次系统地加以论述的(注:见《读本》36页,另外孙良明1989则认为汉人注释书已经注意到此现象,认识到原文的这种句式特点。)。马氏以来各家对宾语前置问题的讨论较为热烈,也较为深入。本文试图对其分类、性质和发展的阶段作些讨论。 一、分类 以王力先生为代表的以往对“宾语前置”的分类,存在着标准不统一的问题,既按照句型来分类,又按照形式标准来分类,这种双重标准的分类方法是不科学的。在这里我们只根据单一标准对宾语前置进行归类。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等几种句型(注:可见叶蜚声,徐通锵1981,90页,还有胡裕树《现代汉语》等。),陈述句是客观地叙述一件事情,疑问句是对所述的事情表示疑问等。这些句型内部还可以细分,如陈述句内部可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疑问句中也可以再分为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反问)两种,有疑而问又分为特指问、选择问、是非问。本文对宾语前置的分类就是按照这种基本的句型来分的,我们发现宾语前置句式仅出现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中,而祈使句和感叹句中则没有看到。 (一)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1.有疑而问。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尚书·皋陶谟》) 2)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尚书·梓材》) 3)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4)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二黜?(《论语·微子》) 5)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 (2)普通名词作前置宾语。 在疑问句中作宾语而前置的往往是疑问代词,其实也不尽然,有些句子中前置的并不是疑问代词,而是普通名词(注:石毓智、徐杰2001认为语序变换只涉及代词,而与一般实词无关,实词不能直接位移,必须补上一个附着成分后才行。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有的在名词后用“是”或“之”复指,有的则不用。这种情况也是我们不像一般的分类那样,只说疑问代词前置作宾语的原因之一。如下列的3个句子: 6)予岂汝威?(《尚书·盘庚中》) 7)岂不谷是为?(《左传·僖公四年》) 8)又何反服之礼之有?(《礼记·檀弓下》) 俞敏先生1981在谈到后面两个句子时说:“这里的‘不谷’跟上头的‘反服之礼’都不是代字。这俩句子用倒句格式,实在是因为有‘何’,‘岂’俩字表达了疑问口气。”“马氏要是说在疑问句里格式怎么样,语病就比较少了。”(注:见俞敏79页。)我们同意俞敏先生的意见,同时认为这种句式的产生是较前面的晚起的,因为在先前置宾语都不用“是”或“之”复指的,详见下文。这里我们有必要纠正一种观点。有些学者认为“何以”、“孰与”、“谁与”等“这种OV性质的语序结构已经成为固定不可逆转的化石”(注:见张清常,1991。另外,王克仲1984也有类似的观点,见164页。),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并不尽然,也就是说这些所谓的固定结构中有的是疑问代词前置,而有的则不是,如: 9)失鲁,而以千舍为臣,谁与之立?(《左传·昭公二十四年》) 10)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 11)鲍幼弱,在荷襁之中,鲍何与识焉?(《墨子·明鬼下》) 12)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以往因为对这类句子的结构认识不清,对其含义也产生了不同的意见,如第10)句中的“孰”《马氏文通》就把它解释为“与”的前置宾语。王力先生《古代汉语》对这个句子解释道:百姓富足了,您跟谁不富足呢?(注:见王力1981,190页。)这种解释多少有些别扭,而王克仲先生对这个句子的意见大体是对的,他说:“孤立地看,把‘孰’解释为‘与’的前置宾语也似乎说得过去,如果把带‘孰与’的句子做对比的研究,就会发现,所谓宾语前置只不过是一种假象。”他通过句式变换的方法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实际上表达的意思是“百姓足,君与[百姓]孰不足?”“孰”并不是宾语前置。但是,他又认为“孰与”已经变成了一种固定格式,这就自相矛盾了。实际上,正如我们前面指出的,“孰”与“与”只是经常在一起而已,并不是固定成分,它们在发展中任何一个词都没有弱化,缺少任何一个都会造成句子的理解困难。焦点理论认为,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本身带有[+F]的特征,既是强势焦点,又是主焦点,一般都可以自动成为所在句子的强势主焦点,“孰”、“谁”、“何”都是这样的疑问代词,它们都是所在句子的强势主焦点所在,另外,它们有的在语义上本身就需要与别的成分搭配,比如“孰”是哪个的意思,是需要和别的事物对比的,因此可以说它们与“与”、“以”的搭配关系是语义上的暂时性的,也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关系有时是动宾关系,有时就未必。关于焦点问题,下文还要详细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