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去”的语法化未完成及其认知动因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灿龙,男,安徽贵池人。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通讯地址:100732 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在汉语的历史上,“起去”曾经是与“起来”相对的一个语言单位,但在随后的语言发展中,它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起来”通过语法化逐渐演变成体标记,而“起去”虽然也走上了语法化的道路,但这一过程却没有完成。本文就这种现象作了较深入全面的考察和分析。文章在对“起去”语法化未完成的语言事实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描写之后,重点从认知方面探讨了它的语法化未完成的原因。通过对“来”和“去”的理想认知模型的对比,发现“起来”的“目标”是突显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表现出最大关联性;而“起去”的“目标”是非突显的,难以感知的,不具有关联性。正是这种关联性的有无使人们最终在认知原则的作用下作出了舍弃“起去”、保留“起来”的选择。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 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复合趋向动词,(注:在绝大多数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中,“趋向动词”仅指附着于其他动词之后的方向动词,当它们单独使用时,则处理为一般动词。本文只在少数情况下为了论述的方便才作这种区分。)它们是由“来”、“去”与“上”、“下”、“进”、“出”、“回”、“过”、“开”和“起”分别组合而成的。除丁声树等(1961)将“起去”与“起来”对应提及外,后来的现代汉语教材和语法著作基本上都不再列举“起去”,即“起来”不像其他几个基本上成双成对。如朱德熙(1982:128)就曾说过“北京话里没有跟‘起来’‘开来’相配的‘起去’‘开去’”。

      “起去”的空缺在较长时期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人撰文描写了它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并分析了它消失的原因。钟兆华(1988)认为,“起去”历史上一度为人们所使用,但现已不见于现代汉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起去”和“起来”各自所发生的词义变化。时隔10多年之后,这个问题再度受到关注,邢福义(2002)从普方古(笔者按:根据邢先生的定义,“普”指普通话,“方”指方言,“古”指古汉语)的角度对“起去”作了较详细的考察,他认为“承认‘开去’而否认‘起去’,是不公平的”。(注:邢福义在文章的开篇转引了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关于趋向动词的列表,有对应于“开来”的“开去”。)

      汉语的历史上有过“起去”,这是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上面提及的两种观点基本上是对立的。这不由得使笔者对“起去”也产生了兴趣。我们觉得,如果能从趋向动词系统内部进行历时演变的考察,或许能更全面、深刻地认识“起去”的真实面貌,从而客观地看待有关“起去”的某些共时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有关的现象我们还可从认知方面找到理据。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这方面的尝试。

      先说明两点,谈到“起去”,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起来”。由于论证的需要,也为了分析的方便,“起来”会成为本文不可或缺的一个话题;关于“语法化未完成”这一提法,它有特定的内涵,严格说来,它是指语法化的中止或停滞。因为如果放眼未来,我们不能说某个形式的语法化“已完成”或“未完成”(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是永恒的),即使认为某个形式的语法化“已完成”或“未完成”,也只是从某个共时平面来说的。

      一 趋向动词语法化的三个阶段

      在复合趋向动词中,有的除了表示实实在在的趋向意义之外,还可以用作体标记。(张国宪,1999)这种体标记形式无疑是趋向动词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的结果,只不过趋向动词形式仍然与这种由语法化而来的体标记共存(co-exist)于现代汉语之中。虽然不同的趋向动词其语法化的动因可能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语法化道路(grammaticalization pathway)和机制(mechanism)应该有很大的一致性。为此,我们先不妨以“起来”为例,概括性地分析一下趋向动词的语法化过程。

      1.1“起来”的基本意义是指人体从卧、坐、趴、伏的状态转为站立的状态,或者说,使自己卧倒或屈着的身体直立。(注:“起来”的这种基本义最初由“起”表达。如:(1)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左传·宣公》)(2)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孟子·尽心章句上》)但后来由“起”变为“起来”,这自然有一个过程,也应该有一定的理据。因与本文主题关系不大,故暂不讨论。)钟兆华(1985)认为“起来”大致形成于唐代。但是我们发现了比唐代更早的实例。例如:

      (1)是时萨陀波伦菩萨安隐从三昧觉起,并与五百女人共至昙无竭宫门外,门外立,自念言:“今我用经法起来,师入在内,我义不可卧、不可坐,须我师来,出上高座,说般若波罗蜜,乐乃坐耳。”(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

      (2)欲灭诤事者,当先自筹量身力、福德力、辩才力、无畏力,知事缘起。比丘先自思量有如是等力,又此诤事起来未久,此人心调软,诤事易可灭。此比丘尔时应作灭诤。(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律》)(注:这两个例子由李明先生提供,谨致谢忱。)

      1.2“起来”形成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只限用作一般动词,而且基本义用法占绝对优势。例如:

      (3)懒卧相思枕,愁吟夜起来。(唐·施肩吾《夜起来》)

      (4)师便卧倒,良久起来。(《祖堂集》卷七)

      (5)今朝起来,所见所闻别也。(《古尊宿语录》卷三十四)

      (6)昨夜四更起来,呵呵大笑不歇。(《五灯会元》卷十六)

      在这一时期,“起来”不仅用于简单述谓结构,还常常与其他动词(含短语)连用,构成复杂述谓结构。两个不同的动词连用构成复杂述谓结构,从理论上来说,可以有两种语序(VP代表动词或动词短语):

      

      实际运用中,是否两种语序形式都存在,或者即使都存在,又是否产生于同一时代,无疑会因动词的不同而不同。

      由“起来”构成的复杂述谓结构的两种语序分别是“起来+VP”和“VP+起来”。考察发现,“起来+VP”明显早于“VP+起来”。先看“起来+VP”的例句:

      (7)园林鸣好鸟,闲居犹独眠。不觉朝已晏,起来望青天。(唐·韦应物《园林晏起寄昭应韩明府卢主簿》)

      (8)大师自起来开门,执手问衷情。(《祖堂集》卷十)

      (9)丑女忽见大圣世尊,麳身阶前,浑搥自扑,起来礼拜。(《敦煌变文集·丑女缘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