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处所宾语的“把”字句中V后格标的脱落

作 者:

作者简介:
齐沪扬,男,浙江天台人,1950年出生。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HSK(旅游)研发办公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对外汉语教学等。著有《现代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现代汉语短语》、《语气词与语气系统》等,发表论文90余篇。(通讯地址:200234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唐依力,女,湖南永州人,1973年出生。2001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发表语言学论文多篇。(通讯地址:200083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原文出处:
世界汉语教学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两方面的演变共同促成了“把+O+V+L”句式中动词后格标脱落这一语言现象。论文讨论了与这一语言现象有关的五个问题。(1)动词的移动性功能问题,认为移动性功能比较弱的动词其后的格标较容易脱落;(2)格标R虚化的问题,认为实词虚化是格标产生脱落的一个重要原因;(3)处所宾语L和“把”后宾语O的语义特征问题,认为L和O之间的语义关系会影响格标的脱落;(4)音节长短的问题,认为单双音节会对格标的脱落产生影响;(5)完句成分的问题,句式中格标脱落的易和难,在不同句类中有不同的表现。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 引言

      0.1 本文讨论的“把+O+V+L”句式是“把”字句中的一种,与处所范畴有关。句式中V实际上应写作VR,即以动词加上补语后的形式再带上宾语;句式中的O是“把”后的宾语,L是动词或VR后的宾语,且这个宾语在语义上是表示处所的。下列句子都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小王不小心把水洒在床单上。 把个孩子生在火车上了。

      你怎么会把车翻到路边上了? 我不小心把皮包掉进水里了。

      杨重把老大太送出古董店。 小王把车开上了马路。

      0.2 比较以下两组例句:

      A.小王不小心把水洒在床单。 B.杨重把老太太送出古董店。

      我要把悲伤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小王把车开上了马路。

      我把外套脱在椅子上。 不小心把皮包掉进水里了。

      你怎么会把车翻到路边上了? 他赶快把脸扭到一边。

      A组的例句中,VR都是“V在”动介式结构,“在”通常看作为静态的介词,因此A组的例句都可以有如下的变换:

      把水洒在床单上→水洒在床单上

      把悲伤埋藏在心里→悲伤埋藏在心里

      把外套脱在椅子上→外套脱在椅子上

      把车翻在路边上→车翻在路边上

      B组例句中VR是“V上”等动趋式结构,“上/下、进/出”等趋向动词都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所以B组不可能有上述变换。可见,所谓的“把+O+V+L”句式,实际上由于R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A组和B组是有差异的。关于A组的句式,有“致使原来L中不具有的事物留存于L中”的语义信息(金立鑫,1993),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一点。而B组的句式,反映出来的语义信息应该是“致使某一事物在位移过程中与L发生某种联系”。从空间位置系统考虑,A组和B组的句子可以看作是典型的位置句和位移句的变换式。(齐沪扬,1998)

      0.3 我们把R看作为“把+O+V+L”句式中V后的格标,但R并不总是需要以显性的形式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它完全可以脱落,如:

      把车翻在路边上——把车翻路边上

      把瓜子扔进嘴里——把瓜子扔嘴里

      脱落后在语义上与原式没有差别,同时也丝毫不会影响“把+O+V+L”句式中动词的配价关系等问题。(齐沪扬、唐依力,2001)这种情况可以称作为格标的脱落。

      0.4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着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两方面的演变。语言形式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音的简化或弱化,语言意义演变中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语义虚化,即由有实在意义的词逐渐演变为意义虚灵的语法成分。这种过程通常被称作语法化。正是语言形式和语言意义两方面的演变共同促成了“把+O+V+L”句式中动词后格标脱落这一语言现象。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格标可以脱落?或者说,影响格标脱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我们认为下文的几个问题与“把+O+V+L”句式中格标的脱落是有联系的。

      0.5 本文采用的语料,大都出自于《王朔文集》(华艺出版社)四卷本中。之所以选择某个作家的全部作品作为例句出处,是为了在作某种统计时可以有便利之处。

      一 动词的移动性功能问题

      1.1 从形式语义角度分析,空间位置中的静态位置和动态位置反映了静态义和动态义的不同,而反映静态义和动态义的句式,则可称为“位置句”和“位移句”。位置句和位移句的差异往往是由句中动词的不同性质造成的。在“把+O+V+L”句式中,动词的不同性质又反映出了动词移动性功能的强弱。动词的移动性功能,主要与(1)表示处所的N、(2)表示存在的V、(3)表示移动的V、(4)表示物体的N等因素有关。(齐沪扬,2000)

      1.2 观察“把+O+V+L”句式中动介式和动趋式各自表现出来的句式特征,我们发现,这一句式中动词后格标得以脱落,与动词的移动性功能有关。徐丹的论文《关于汉语里“动词+X+地点词”的句型》里,认为现代汉语里的“在”、“到”的分工到近代的《儿女英雄传》里才得以完成,在《水浒》里还有“在”的趋向动词的用法。徐丹看到动词“移动”的语义特征对“在/到”互相替换的影响。(徐丹,1994)其实,动词移动性功能不仅对“在/到”有影响,对其他R的脱落也有影响。格标脱落的情况常见于以下动词:

      1.2.1 非持续的偶发性非移位动词(“翻”、“掉”等)

      (1)把车翻沟里了 (2)把他掉水里了

      1.2.2 持续性的非移位动词(“锁”、“停”等)

      (3)把车锁礼堂门口了 (4)把车停路边

      1.2.3 非持续的非伴随移位动词(“扔”、“递”等)

      (5)把望远镜扔沙发上 (6)把茶递他手里

      1.2.4 持续性的非伴随移位动词(“掖”、“放”等)

      (7)把钱包掖怀里 (8)把手放脖子上

      如果R前的动词不仅具有[+移位]的语义特征,而且具有[+伴随]的语义特征,动词后的R一般不能脱落。如:

      (9)把他带回家(*把他带家里)

      (10)把他拉回了团里(*把他拉团里)

      1.3 比较以下两句:

      (11)我把他送到了门口(*我把他送门口)

      (12)我可不想把你送上刑场(我可不想把你送刑场上)

      上述两句中的动词“送”似乎具有完全相同的语义特征,其实不然。(11)句中,“送”具有[+伴随移]的语义特征,格标不可脱落;而(12)句中的动词“送”除了可以理解为具有[+伴随移]的语义特征外,也可将之理解为具有虚指意义的动词,即施动者不一定去“刑场”;也就是说,“送”这一动词不一定具有[+伴随移]的语义特征。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