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H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2004)06-0125-04 语言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一个自具特点的系统,同时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天然开放性。从社会发展来看,民族流徙与交往必然导致语言接触。在接触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在不断地吸收或输出语言成分,汉语自不例外。就吸收而言,非汉语词汇成分进入汉语以后,汉字首先一视同仁地加以记录;使用既久,其非汉语色彩消失殆尽,于是其中一部分便被汉语系统许可而循着汉语词派生裂变路径孳生同源词,此时汉字又对这些同源词加以记录,就出现了语言底层并非汉语而文字层面具有汉语特征的同源字。本文即通过汉字提供的线索,考察古代羌民族语言跟汉语接触的事实,进而说明从“卢”得声的一组同源字的来历。 一、汉语的“卢(
)” 一词来源于古羌语 在古汉语中,“卢”有黑义。《尚书·文侯之命》:“卢弓一,卢矢百。”孔安国传: “卢,黑也。”《太玄·守》:“上九与荼有守,辞于卢首不殆。”范旺注: “卢,黑也。” 《水经注·滱水》:“卢奴城内西北隅有水,渊而不流,……水色正黑,俗名曰黑水池。水黑曰卢,不流曰奴,故此城藉水以取名矣。”此词有个专用字,写作“
”。《说文解字·黑部》说:“
,齐谓黑为
。”就是说,齐地人把黑叫
。先秦以至汉代的齐地主体即今山东半岛一带。 多方面证据表明,先秦时代,山东半岛是羌人驻地。证据一,种姓沿革材料。《左传·昭公二十年》:“齐侯至自田,……晏子对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按:指齐国之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孔颖达正义:“逢伯陵,殷诸侯,姜姓。”《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之姓承自炎帝,而炎帝本为姜姓,《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水经注·渭水》引《世本》:“炎帝姜姓。”《太平御览·帝王世纪》:“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谓之炎帝。”史载,上古的姜姓实出于羌人,《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董作宾《殷代的羌与蜀》一文从文字学角度解释道:“姜与羌本是一字”,“姜姓也就是羌人之姓。”章太炎《文始》卷五从语源学角度解释说:“姜姓本羌,以种为姓。”可见,炎帝本是羌人。据载,炎帝部族沿姜水至黄河,再顺黄河往东,“初都陈,又徙鲁”。[1]如上引《左传》所言,炎帝的孙子即在齐鲁之地生活。此外,人们熟知,周灭商期间,羌人是周部族依靠的主要力量。周朝建立以后,为表彰羌人之功,分封了一批姜姓国,即史书中所说的“齐、吕、申、许由大姜”,[2]这里的齐国其实是对山东半岛原有羌人和新移居羌人的再次分封命名。证据二,考古材料。《殷墟书契前编》第2.5.4条和第2.15.3条均提到齐地,郭沫若《卜辞通纂》说,这里的“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亡,别立新国,仍其旧称也。春秋时齐地颇广大,殷代之齐,当指齐之首都营丘附近,今山东临淄县也”。王献唐研究山东出土的青铜器后指出:“商周时期,在山东中部、东部,存在过一支庞大的姜姓统治集团。”[3]1973年冬,山东省博物馆在临淄辛店电场发现了北朝崔氏墓地,清理了其中十四座墓葬,出土的东魏《元象元年崔混墓志》有这样的话:“启浚源于姜川。”[4]姜川即前面提到的姜水。这说明中古齐地人追其祖源于西部姜水的羌族。证据三,语言材料。《释名·释宫室》:“库,舍也。物所在之舍也。故齐鲁谓库为舍也。”毕沅疏证:“库读为舍,方言之异,非有两字也。后汉时有库钧,其先世为守库大夫,以官为氏者也。”联系清人钱大昕的话:“《后汉书·窦融传》有金城太守库钧,注引《前书》(按:指《前汉书》)音义云:库姓即仓库吏后也。今羌中有姓库,音舍,云承钧之后也。据此,是库有舍音。”[5]可见齐鲁人读库为舍是古羌人语音。著名语言文字学家俞敏曾对先秦人用齐鲁语写成的《公羊传》、汉代扬雄的《方言》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当时的齐鲁语中有大量的羌语成分。他指出:“姜姓大国,第一个数齐国。……所以齐话可以作姜话的代表。”[6]上述三个方面表明,先秦时期齐地确有羌人。 至此,我们论述了地域——齐跟族体——羌的关系。再来谈表示黑义的“
”跟羌语的关系。 民族史家认为,古羌人是近现代藏缅语族各民族的先民。[7]这些民族包括彝族、傈僳族、纳西族、哈尼族、拉祜族、基诺族、白族、藏族、景颇族、独龙族、普米族、怒族等。的确,语言事实表明,这些民族关系密切。试观察意义为黑的词在这些民族语言中的表现:
注①:以下注音均录自相关语言简志,恕不一一注明。 毫无疑问,各语言中表黑义的词是一组同源词,甚至可以看做是一个词的变异形式。如果我们将这组同源词跟古代汉文献中的有关材料加以比较,就可看出羌语及藏缅语族其他语言的古今联系。 《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袭之三危。”李贤注:“三危山,在今沙洲敦煌县东南。”就是说今河西走廊及其以西地带很早也有羌人居住。在这一片土地上,有一条河叫弱水,《尚书·禹贡》中已见记录:“弱水既西,泾属渭汭。”又“导弱水,至于河黎。”从文献材料判断,此河因流经羌人居地,遂用羌人语词命名。清中叶乾隆、道光年间最杰出的西北史地学者徐松《西域水道记》说:“弱水,……又曰张掖河。”唐代李泰《括地志》说:“羌谷水……亦名张掖河。”即是说,张掖河就是弱水,也叫羌谷水。显然,这里的“弱”是羌语词。文献材料可证,如引《旧唐书·东女国传》说:“弱水国,即国初女国之弱水部落。”“东女国,西羌之别种。……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弱水在汉语中又称黑河,《西域水道记》指出:“弱水,今谓之黑河。”可见“弱”是黑的意思。聂鸿音认为,这里的“弱”是藏语nag(黑)的音译,[8]看来是有道理的,因为古羌人是藏族的先民,藏语中保留着大量古羌语成分。事实上,学者们为古羌语中意义为黑的词拟音正是nak。[9]而汉语中“弱”的上古音是
,[10]与藏、羌语中意义为黑的词音极为接近。这显然是羌语词音译进入汉语后用近音字转写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