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生命周期看媒体的创新发展

——以《楚天都市报》为例

作 者:
邱越 

作者简介:
邱越,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详细分析了《楚天都市报》在导入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创新作为。分析表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媒体必须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找准定位,求索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字号:

      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报》正式诞生在湖北武汉。这家由《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都市报第一次提出了“贴近市民,贴近生活”的定位,明确了“想市民之所想,急市民之所急,帮市民之所需,解市民之所难”的办报思路。报纸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全方位报道市民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迅速成为深受读者欢迎的畅销报。同时,发行部门摆脱传统的“邮发”形式,建立了三千多人的自办发行网络,运用“敲门发行”方式,使《楚天都市报》迅速走进了武汉地区的千家万户。

      《楚天都市报》如一匹“黑马”在沉寂的湖北报业市场异军突起。一是发行数量连创新高:创刊当年发行量18万份,2000年9月日发行量突破100万份,2001年直逼140万份。目前日平均发行量稳居120万份以上。二是经济效益连年翻番:2000年广告收入2.2亿元,在1999年基础上翻了一倍,目前广告年收入已达4亿元。三是社会影响逐渐增强:《楚天都市报》在广大读者中有广泛的关注度,创刊8年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科普、文化、公益活动打造“楚天”文化品牌。

      2000年起,《楚天都市报》在全省十余个市县设立分印点,与武汉主印点实现卫星传版,同步印刷。先后在宜昌、襄樊,黄石、十堰等地设立分社,进一步占领湖北全省市场。

      《楚天都市报》超常的发展在湖北新闻界被称作“楚天现象”。笔者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来探寻一下这种现象的原由。

      任何流通中的产品都有销售周期,因此也必然面临着产品生命周期的考验。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全过程,媒介营销者一般用S型曲线来分析其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附图

      图1 媒介生命周期示S型曲线示意图

      (A-导入期;B-成长期;C-成熟期;D-衰退期)

      媒体是“易碎品”,显然是有产品周期的,很多时候甚至比快速消费品还脆弱,但不少媒体人却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拿武汉地区都市报媒体来说,2001年以前还是《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今日快报》、《市场指南报》同台竞技,现在已经是《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楚天金报》四大媒体逐鹿江城。有人会将之归结为外部形势变化(这个因素确实存在),却鲜有媒体经营者提出存在产品周期调整没跟上时代节奏的问题。

      《楚天都市报》在其导入期和成长期通过鲜明的创新,缔造了湖北都市报业的神话。经过8年的经营,现在的《楚天都市报》已迈入成熟期。是走向衰退,还是坚守原有市场,或者推进新一轮周期?《楚天都市报》人面临着最大的抉择和挑战……

      一、导入期:瞄准全新消费主体

      (一)阶段特征

      1.媒介消费者对媒介产品不了解,销量较少。《楚天都市报》1996年11月12日出版发行“试刊”第一期,并向社会公开招聘记者、编辑。发行站包括站长在内的30多人,跑遍了武汉的大街小巷,免费向市民赠阅报纸,发行量从几千份到两万份不等。大多市民不了解《楚天都市报》,甚至把免费赠阅人员当作广告推销人员。

      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报》正式创刊,同年12月发行量增至18万份,武汉地区市民开始接受这份“市民生活报”。

      2.媒介从产品中获利基本为负。《楚天都市报》试刊期没有广告,1997年2月,《楚天都市报》广告部首次召开大型客户联谊会。1998年发行量增至18万份,零售价0.3元/份,整订每月8元。报纸成本价1.0元/份,每份净赔0.7元。虽然发行量猛增,但由于广告额尚未跟进,经营仍徘徊在亏损的边缘。

      (二)导入期创新分析

      1.思路创新。

      (1)从差位中寻找定位。用《楚天都市报》总编杨卫平的话说:“市民,已经不是一个附属的读者层,已逐步成长为一个单独的报纸消费主体。”

      《楚天都市报》试刊第一期的发刊词是《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楚天都市报》是一张为市民服务的市民生活报。它第一次提出“贴近市民,贴近生活”的定位,以差位求定位。凭借这一思路,《楚天都市报》抓准了大面积中低层市民消费者的需求,打破了湖北报业市场三份机关报打天下,报纸零售市场疲软的僵局。

      (2)摒弃同仁办报。在传统消费者分析中,实际上只研究了一个读者群,即以干部为主的知识分子读者群,市民是作为报纸的附属读者存在的。随着收入的增加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市民们对新闻信息需求日益增强。这种需求与干部、知识分子的需求又有较大差别。《楚天都市报》大胆从只以办报人为中心的“同仁办报”模式中走了出来,转向以办报人与读报人相协调、相统一的双向交流上来,心中想着读者,满足读者多方面的新闻信息需求。这是一种立足点的转移,是一种办报思想的突破,也是一种以市民为本的全新传播观念。

      (3)降低读报成本。本着“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楚天都市报》突出实用性和信息最,旨在让消费者花最少的精力,最少的时间,读到最有价值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