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发行”近年来颇为流行。究竟什么是“控制发行”?“控制发行”的实践效果如 何?如何调节报纸的“控制发行”与报纸的市场规模?本文将对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什么是“控制发行” 所谓“控制发行”,即在发行的过程中为了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对发行的总数和发 行的对象和地区进行控制。其理论前提是,报纸在产业化运作过程中,发行量越大亏损 越多,尽管广告可以弥补发行的亏损并最终使报社盈利,但为什么不能把报纸的发行量 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之内,以减少不必要的亏损呢?与“控制发行”联系比较紧密的 是“有效发行”。“有效发行”是与“无效发行”相对的,指广告商的“目标消费群体 ”与报纸的读者群,或者广告商的“目标消费市场区域”与报纸的“读者市场区域”重 合的那一部分发行,并能带来丰厚的广告回报。控制发行的目的是有效发行,而有效发 行需要由控制发行来实现。 一般认为,对报纸来说,发行具有以下三个意义: 其一,实现报纸的传播效能; 其二,度量报纸的传播效能; 其三,获得报纸的销售收入; 随着广告成为报纸的最主要收入,发行成为广告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来说,发行量大 的报纸广告量也大,发行量对广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决定广告额的并不仅仅是发行 量,比如英国曾有一份《每日论坛报》,倒闭之前的发行量近150万份。那么它为什么 会倒闭呢?关键在于它拥有的读者群是年龄偏大,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男性,这部分人 群消费力低下,因而广告效果不理想,使广告主对它失去信心,失去了广告主的报纸只 能关门。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比如《广州日报》的发行量绝对不是全国最大,但《广 州日报》却创造了全国报纸的最大广告收入;《北京晚报》的发行量远大于《北京青年 报》,但它们的广告收入却相差不多。由此看来,决定广告收入的还有读者群的特征与 地域特征。 所以,报社为了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对发行的地区与对象进行控制。 报纸的生产者总是希望更多地增加报纸的发行量。因为,发行量越大通常表明报纸的 影响力越大,而且,报纸发行所获得的读者注意力越多,有可能销售的广告版面也越多 ,所以,广告收入也就会越多。在一定的发行数量之内,这样的逻辑是正确的。但是从 逻辑上推理,我们会发现,发行量的不断增加总会达到一个点,超过这个点,报纸的边 际成本将会大于边际收益。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报纸的广告随着发行量的增加会增 加,但到一个点时(设此点为F),报纸的发行量增加,而报纸的广告额不再增加,这时 报纸的实际纯收入处于最高峰,如果报纸的发行量继续增加,到一个点时(设此点为G) 报纸的收入(包括发行收入、广告收入与其他收入)会等于支出,如超过这个点,则报纸 亏损。平常报纸的售价低于成本,当报纸的发行量低于某个点(设此点为A),报纸的收 入低于支出,报纸的发行量高于此点时,报纸盈利,此点通常被称为打平点(又称为盈 亏平衡点)。当报纸的发行量处于A与G之间时,报纸盈利,A和F之间的区间为报纸的有 效发行区间,而F点为报纸控制发行的最佳点,F为报纸的最佳发行量。 所以,报社为了取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对发行总量进行控制。 是不是所有的报纸都要进行控制发行?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报纸的发行量越大,其 传播效能越大,而控制发行仅仅是从经济方面考虑的,如果仅从社会效用考虑,当然报 纸的发行量是越大越好。以下三类报纸就不需要考虑“控制发行”的问题: 1.公益性的报纸 2.宣传性的报纸 此两类报纸不以营利为目标,发行量越大越好。 3.报纸发行收入大于成本的报纸,即发行盈利的报纸。比如《参考消息》、《体坛周 报》、《环球时报》以及其他的发行盈利的文摘类报纸等。 二、“控制发行”的源起 80年代初,美国的一位报业经营研究者威廉·布莱肯勃格(William B.Blackenburg)在 研究甘乃特报业集团的发行方式时发现,在一些大城市里,一些报纸的发行经营者有意 放弃了那些发行成本较高的区域。比如,在一些犯罪率较高的地区,投送的报纸常常丢 失,报社不得不给订户重新补送,因而额外增加了报社不必要的开支,报纸经营者就干 脆不再接受这一区域的订户。这样做不仅没有对报纸的广告经营带来负面的影响,反而 由于在发行上节约了一笔开支,而使报纸的盈利有所增加。为此,布莱肯勃格提出了“ 控制发行”的概念。 三、“控制发行”在我国的实践 1.《京华时报》的实践 《京华时报》短时间内在北京市场取得很大的成功,取得早报零售市场第一的地位, 固然有多方面的因素,比如低价格,比如贴近百姓生活的内容等,但发行的策略在其中 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1年《京华时报》以火热的营销攻势打入北京,广告铺天盖地,创造了很多报业奇 迹——以庞大的“小蓝帽”发行队伍、丰富多彩的营销活动迅速打入北京市场,创刊初 期突破30万发行量,两个月后取得北京早报市场的零售第一,且一直将这一成绩延续到 现在;广告收入持续上涨,目前已稳居北京报业第二集团的首位(《北京青年报》和《 北京晚报》以无可比拟的优势位于第一集团)。 有人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 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更亲近的姿态、比 《北京晨报》更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 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 地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