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翻阅旧报,偶得两篇科技动态新闻,题材类型相似,但两篇新闻稿的作者的受众意识有明显不同,使得读后的感受大不相同。其中存在的受众意识问题,在我们今天的新闻报道中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于是试图对两篇报道进行分析对比,希望报业同仁共鉴。 这两篇报道是这样的: 新工艺橡胶不易老化 铜陵建成橡胶防老剂生产线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报道:一项由私营高科技企业投资并研制开发的利用新工艺生产橡胶防老剂工程,日前在安徽铜陵市建成并一次性投料试生产成功。这项采用世界最先进的硝基苯法新工艺的成功开发,填补了我国在橡胶防老剂的制造技术上的一项国内空白。 橡胶防老剂是一种广泛使用于交通、矿山和能源生产等各领域橡胶制品并有效延长使用寿命的添加剂。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沿用老工艺生产,生产流程长,成本高,污染严重。 由铜陵市信达化工有限公司利用我国科研院所和技术力量自行研制开发的硝基苯法生产橡胶防老剂生产新工艺,在缩合催化剂、加氢催化剂以及加氢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1998年,信达公司在铜陵市开发区内首期投入3000多万元,开工建设第一条生产线,目前已形成了年产3000吨的生产规模;二期工程同时在规划设计中,届时产量将达到1.1亿吨。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4月3日第十四版 综合新闻) 英育成首批转基因克隆猪 [路透社伦敦4月11日电]苏格兰的PPL疗法生物技术公司、棉羊多莉的培育者今天说,它已育成世界首批转基因克隆猪。 这5头小猪的脱氧核糖核酸结构中,都带有一个外来的标记基因,这表明有朝一日在人类器官移植手术中也许能使用基因工程猪的器官。 1996年该公司与爱丁堡附近的罗斯林研究所合作育成世界上第一头哺乳动物,后来因此而名声大振。 这家公司最先进的研究项目,包括利用转基因绵羊奶水生产药物,它还希望能育成肾脏、心脏和其他器官适合在人身上使用的“特殊”猪种。 这种猪身上将带有一种特殊基因,它可以使人类的免疫系统不会对移植的猪器官产生排斥。 PPL公司研究负责人艾伦·科尔曼说,转基因克隆猪的培育成功,是猪器官移植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猪的器官大小以及遗传结构与人类的相似,因此是人类移植研究中的首选动物。而且使用猪比使用灵长类动物在伦理上更易使人接受。PPL公司说,临床试验可能在4-5年内开始。 (——摘自参考消息2001年4月13日第七版科学技术) 从总体上看,这两篇科技动态新闻所报道的内容都是远离受众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尖端科研成果,而且,两篇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大致相同:主题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首创”科技成果;采用的都是概括式导语;简述这项科技成果的价值及应用前景;交待其研制的背景;成果所属公司的介绍占有较大比重等。但读罢两篇新闻作品后,一篇让人感到艰涩、难懂,与已无关,甚至有的具体内容游离出主题;而另一篇则让人感到生动、亲切,与已相关,甚至对人类未来充满希望,内容逐步展开,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何以产生如此差异? 这两篇新闻分别出自世界两大国家级通讯社新华社和路透社记者之手,从新闻写作各要素要求上看,两篇报道中各要素基本齐全,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结果等都作了交待,基本没有“硬伤”。但两位作者新闻各要素选材的受众意识大不相同。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我们知道,新闻事实与新闻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但两者不可混为一谈。新闻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新闻报道则往往经过了作者一定加工,其中不可避免地要参杂作者的主观认识,同时在新闻采写中,记者不可能把所有采访到的素材都写进稿件。因此,记者在写稿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材”。在新闻写作选材中,有一条重要的标准,就是“新闻价值”。 艾丰同志在《新闻采访方法论》中认为,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中、事实的新变动中,所包含的给社会人们的新的信息的分量。在新闻工作程序上,新闻价值是采访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新闻价值是选择新闻事实和材料和重要标准。构成新闻价值的基本要素是:新闻事件的重要性(是否关乎政要国策)、显著性(具有不同凡凡响的意义)、趣味性(能否引起普遍兴趣)、预见性(有无见微知著的效果)、时新性(时间性和新鲜感)。 复旦大学出版的《当代新闻写作》一书中也明确指出“某一事件与广大人民的前途关系越密切,其新闻价值越大;受某一事件影响的人数越多,其新闻价值越大;某事件对于促进或阻碍社会进步影响越大,其新闻价值越大;某事件对未来越有深远影响,其新闻价值越大……” 由此可以看出,一篇新闻作品新闻价值的高低,很大取决程度上取决于受众范围的大小、兴趣的高低。因此,我们在新闻的选材中,应尽量从受众关心的角度,从离受众最近点下笔。这种受众意识对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新闻尤为重要。 对于受众意识,计划经济年代,我国新闻媒体研究得较少。但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共产党员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写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当代中国著名的新闻学教授王中早在1956年就提出“读者需要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李良荣教授在新近出版的《新闻学概论》中明确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大众传媒中国大众传媒的基本运行模式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者为中心”模式过渡的大局已定。研究受众,重视受众,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要,已经成为今天所有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和必需。受众对于新闻媒介的决定性影响在于:决定着新闻媒介内容的取舍、风格的定位及媒体自身的改革。满足受众的需求,既是新闻事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又是新闻工作的具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