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代冠礼的教育功能

作 者:

作者简介:
戴庞海,郑州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在读博士。(河南 郑州 450001)

原文出处: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冠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20岁男子加冠以示成年的礼仪,在魏晋以前备受重视,被称为“礼之始”,有相当繁琐的礼仪。冠礼的功能众多,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文章重点论述了冠礼教育的目的、内容、过程、主客体及方法,并对冠礼的教育功能做了客观评价,认为它在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礼仪水平,增强团体成员的社会、家庭责任感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冠礼属“五礼”中的嘉礼,是给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的礼仪,即古代华夏族的成人礼,在历史上曾享有很高的地位,有完整而又繁琐的礼仪程序。魏晋以后,逐渐简化,并逐步走向衰落。冠礼的功能众多,如标志受冠者成人,让受冠者取得婚姻、治人、参加祭祀等权力以及参加军事行动的义务,等等。但是,它的核心功能是教育,这一点尚未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一、中国古代冠礼概述

      《礼记·冠义》曰:“冠者,礼之始也。”认为冠礼是礼的始源。据研究,冠礼是从原始社会的“成丁礼”(即成年礼)演变而来的。在氏族社会,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都要参加“成丁礼”,然后才能成为本氏族的正式成员,享受应有的权利,如参加氏族会议、选举和罢免酋长等,还要履行应尽的义务,如参加生产劳动和对外战争等。在行礼之前,通常“需要在连续几年内,受到一定程序的训练的考验,使具有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坚强的毅力,具备充当氏族正式成员的条件”[1]。世界上比较原始的民族和部落,普遍都有成丁礼。我国华夏族后来的成年礼是男子冠礼、女子笄礼。根据《仪礼·士冠礼》和《礼记·冠义》等文献,完整的冠礼仪式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一)行礼前的准备工作

      1.筮日、戒宾。筮日,就是通过卜筮的办法,选择吉日作为行礼的日子。《士冠礼》说:主人和各位有司都要“玄冠朝服”,“筮于庙门”。对此,《礼记·冠义》解释说:“古者冠礼,筮日,筮宾,所以敬冠事。”又说:“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可见,古人对冠礼是极为重视的。如果所卜日子不吉,则需重新占筮选择吉日。戒宾,是指主人把举行冠礼的日期告诉宾,请他届时参加。

      2.筮宾、宿宾。《士冠礼》云:“前期三日,筮宾,如求日之仪,乃宿宾。”所谓筮宾,就是挑选在冠礼仪式上为受冠者加冠的来宾。按照中国传统礼俗,冠礼由受冠者的父或兄主持,但真正为这个青年加冠的则是一位德高望重或者是有福气的来宾。筮宾在冠礼日的前三天举行,其仪式和筮日相同。然后,主人亲自去邀请被卜选出来的宾,这就是宿宾。宿,通速,约请、邀请的意思。

      3.为期。即冠礼前一日在祢庙确定行礼的时辰,由宰代主人说,“质明行事”,也就是天亮时开始行礼。同时,“告兄弟及有司”[2]。

      (二)冠礼正礼

      1.陈服器。即准备加冠所需的各种用品,并在仪式开始前陈列出来。用品主要有三类:一是冠及衣服,有爵弁、熏裳、纯衣、缁带、皮弁、素积等;二是头饰,主要有栉、(黑缯)、笄等;三是与敬神及敬祖有关的东西,如醴或酒、勺、觯、栖、脯醢等。

      2.就位与挽髻。行礼之日,主人在祖庙阼阶(即东阶)偏北的位置设好受冠者的席位,这就是《礼记·郊特牲》所说的“嫡子冠于阼”。阼阶乃主人之阶,在阼阶上举行冠礼,就意味着他已成为可以代父行事的成年人了。只有嫡子才能享受在阼阶行冠礼的权利,若是庶子就只能在房外行冠礼。冠礼开始时,主人从所站的阼阶下出发到大门外迎宾,而受冠者则“采衣,紒,在房中,南面”[2]。郑玄注云:“采衣,未冠者所服。《玉藻》曰:童子之饰也。……紒,结发。”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以衣服和修饰等外在特征作为标志来区分幼童和成年人的。受冠者从房中出来后,由赞冠者(帮助主宾加冠的人)用栉为他梳头、挽髻、加笄,再用把头发系好,以便加冠。

      3.加冠。是冠礼的中心环节,由主宾为受冠者加三次冠,受冠者须相应地改换三种服装。初加缁布冠,穿玄端、缁带、赤而微黑的蔽膝。再加皮弁,穿素积、缁带、素蔽膝。后加爵弁,穿熏裳、纯衣、缁带等。每次加冠后都有祝辞,如初加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2]

      4.宾礼冠者。即主宾以甜酒款待受冠者。筵席设于室门西边,受冠者坐在席西端,面朝南;宾从室门东边走上前将甜酒授给受冠者。受冠者在西边下拜,然后接受;与此同时,宾也要在东边答拜。

      5.拜见母亲。受冠者从席上下来,到席子南端面朝北坐下取些肉脯,然后自西边台阶走下,到东边的小门外拜见母亲。“母拜受,子拜送,母又拜。。”[2]

      6.命字。命字由宾主持。宾云:“礼仪既备,令月吉辰,昭告尔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假,永受保之,曰伯某甫。”[2]

      (三)正礼后诸仪

      1.见兄弟、赞者及姑姊。取字后,主人将宾送出庙门,并提出宴请宾。宾许。之后,受冠者见兄弟、赞者,入内见姑、姊。

      2.拜见国君、卿大夫和乡先生等。受冠者改穿玄冠、玄端、赤而微黑的蔽膝,带着礼物去见君、卿大夫、乡先生。玄冠是当时通行的礼帽,在祭祀、上朝之类的正式场合使用。受冠者戴玄冠去见亲属及国君、卿大夫等,表明已正式“成人”。

      3.酬宾、送宾。主人用醴招待宾,又以一束帛、两张鹿皮酬谢宾,最后将宾送到大门外。另外,主人还要派人将招待宾用的牲肉送至宾家。

      以上是一场完整冠礼的全部过程。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冠礼都要严格遵循此程序,甚至在《士冠礼》中便规定了诸多例外,如“冠者母不在,则使人受脯于西阶下”,“若孤子,则父兄戒、宿(再戒)……”等等。而且,由于社会地位、经济水平等差异,冠礼程序也可繁可简。据《大戴礼记》等书记载,诸侯的冠礼是“四加”,即在三加之外又加一玄冕;天子则为“五加”,是在诸侯“四加”的基础上,加衮冕。当然,普通百姓一加缁布冠也就足够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