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国化”命题之再认

作 者:

作者简介:
闫引堂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与实验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教育学中国化”的目标是重建本土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国化”所需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我国教育传统与西方教育思想之间深层的接续与转化;“教育学中国化”的必要路径是对我国教育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教育学百年进程中,“教育学中国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教育学中国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当前重审“教育学中国化”命题,应该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学中国化”之目标

      “教育学中国化”有两个不同的涵义:一是建立中国的教育学,即要赋予教育学以特殊的性格;二指使教育学在中国充分地发展,使它与中国的社会发展联系,为中国所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学术界认同的是第二种涵义,如在20世纪20年代舒新城就竭力呼吁:“此时我们所当即于预备者,不在专读外国书籍,多取外国材料,而在用科学的方法,切实研究中国的情形,以求出适当之教育方法,使中国的教育中国化。”(注:舒新城.论道尔顿制精神学[J].中华教育界,1923.(13).)不难看出,当时我国研究西方教育学的主要动机便是要使西方的教育学与我国当时的教育实践紧密结合,盲目照办,无原则的移植已经为学术界所诟病。直到20世纪50年代,教育学中国化仍然简化为“原苏联教育学与中国教育实践的结合”。(注: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A].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P417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教育学中国化”的争论逐渐多起来,有学者在总结该时期的争论时明确提出,“探讨中国化的主要目的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创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注:瞿葆奎.中国教育学百年[A].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P418至此,“教育学中国化”的第一种含义才真正得到认可。

      “教育学”这一称谓最早源自西方,但在西方囊括一切的“教育学”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那些具有原创性的教育研究成果都不是以学科的形式,而是以理论的形式出现的。如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彼得斯对“伦理学与教育”的研究,这些学者并没有自诩要建构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却都以敏锐的视角,抓住社会隐含的矛盾,穷多年之力,构筑了自成一家的理论体系。凡此种种,都表明教育学是不能够涵盖教育理论的,二者各有所指,不可等同。澄清这种语词混乱对于反思“教育学中国化”的命题大有裨益。

      那么,“教育学中国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笔者以为,“教育学中国化”的最终目标是要赋予教育学以中国文化的特色,重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理论,只有隐含本土教育理论的教育学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教育学。诚如有学者所言:“中国教育学要着重研究在中国这一特定空间和条件下的教育问题,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独特途径,探索中国教育运行的特殊规律,在此基础上形成我们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注:鲁洁.试论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化[A].许美德、潘乃容.东西文化交流与高等教育[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重建本土教育理论是“教育学中国化”的终极目标,中国教育学不仅要隐含深刻的教育理论,而且要有极强的中华民族认同。

      因此,我国教育学重建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要在科学规范的指引下,重建我国的教育理论;二是在重建教育学过程中,延续我国的教育学传统,以便保持我国的文化认同。前者要求我们重审教育理论的本质,进而探讨重建我国教育理论的可能性;后者要求我们关注我国传统教育学的转化问题。

      二、教育理论的本质及重建本土教育理论的可能性

      然而,何为教育理论?本土教育理论的重建何以可能?这些问题是实现“教育学中国化”目标的必要前提。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只有符合自然科学理论的标准,才可能是真正的理论,教育理论也不例外;还有学者竭力反对依照科学标准界定教育理论,主张教育理论要融合价值判断,体现特定的文化取向和文化关怀。前者强调事实,后者强调价值,构成了教育理论本质中的价值与事实之争。

      价值与事实之争一直困扰着西方教育理论界,20世纪60年代,奥康纳(D.J.O'Connor)与赫斯特(Paul H.Hirst)就教育理论的本质和范围进行过持久的争论。奥康纳认为,“理论是:(1)通过观察可以证明的假设;(2)这些假设在逻辑上能够被证明是相互联系的,并自成一体。”(注:D.J.O'Connor,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P75~76合理的假设不仅具有解释功能,而且是可以证伪的。只有符合上述标准,教育理论才是科学理论。广义的教育理论是“指以下述活动为目的的理性探索:一是解释教育过程和教育制度的运行方式;二是根据这些知识,在教育制度意欲实现目标的指引下提高教育水平。”(注:D.J.O'Connor,The nature of scope of education theory(1).Glenn Langford and D.J.O'Connor,(ed.)New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3.)P48

      赫斯特撰文与奥康纳展开辩论,二人的分歧在于:(1)以阐明实践活动为目的的理论与自然科学理论是不能等同的,二者具有不同特征,具有不同功能。在自然科学中,理论是科学活动的最终结果,而在实践活动中理论的功能在于其对实践活动的指导。(2)教育理论的功能在于准确地决定我们在教育研究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教育理论隐含着价值判断。(3)教育理论要糅合价值和事实。(注:Paul H.Hirst,The nature of scope of education theory(2).Glenn Langford and D.J.O'Connor,(ed.) New essays in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3.)P69~7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