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识中是否含有思想、情感、品质、价值观? 王策三先生在其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3期)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说:“知识好比一个百宝箱,里面藏了大量珍宝:不仅内含有关于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而且内含有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这是他维护和坚持“知识本位”的理论基础。知识本身必然包含思想、情感、价值观、品质、态度吗?对于这样一个问题,王先生没有详细论证,只是进行了简单说明。这里我们列举一些事实分析一下。 打个比方来说,许多贪官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成克杰等人,受党教育多年,对相关法律知识不可谓不了解,他们对党章、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方面的知识不可谓不丰富,然而他们却没有相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相应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可见,法律知识、党章知识、方针政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等等并不必然具有相应的思想、品质、价值观等等。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知识是中性的,知识虽然与思想、情感、价值观、品质等具有密切的联系,是后者发展的基础,但是知识本身却并不包含后者。许多品质、能力、情感、态度等等甚至可以在知识并不很丰富的时候就发展起来。例如在还没有完全受市场经济影响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人们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知识很少,但却民风淳朴、善良好客。而另一个问题是,当知识储备多到一定的时候,往往就成为创造能力发展的阻力。古代那些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就很少有创造性,只能死守圣贤经义,不敢越雷池半步。 王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一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如他认为知识这个“百宝箱”里面内含的人类主观能力、思想、情感、价值观等精神力量、品质和态度,这就会引导实际教育工作者忽视德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劳动教育等等,整天去进行“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知识传授。当前就有许多老师“带学生每天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1] 王先生除了主张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外,还强调传授知识,维护“知识本位”、“知识中心”。他说:“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不存在‘过于’的问题,而是根本、永远不够、要不断加强的问题。”他认为课程的本质是知识,所以他又说:“所谓‘知识中心’或知识居于课程的中心地位,是课程本质决定的。” 王先生还说:“我国中小学基本知识扎实牢固,基本技能训练严格,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后劲,是国内外许多人认同、积极评价的。”十几年、二十几年过去了,我们那些“基本知识扎实牢固、基本技能训练严格”的学生现在已经三十几岁、四十几岁了,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可惜,在世界科学舞台上却难以见到他们的身影,诺贝尔奖总是与我们无缘。“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后劲”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显现出来?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杨卫平一直迷惑:“现在,我们一不缺钱,二不缺仪器设备,三不缺勤奋努力,为什么到头来原创性成果还是比不过别人?”他哪里知道,我们的原创精神早在中小学时候就被摧残殆尽了!至于说“是国内外许多人认同、积极评价的”,也似有不妥之处,是不是指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摘金夺银呢?旅美华人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文中专门对此进行了批驳。 王先生注重知识传授,并将教育与知识等同起来。例如,他认为“教育(知识)”,“我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的根本问题,主要不是追求升学率(所谓‘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本位’(所谓‘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是教育(知识)发展远远不能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王先生对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教育改革的整体战略定位,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的:高度重视教育(知识),加快发展教育,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水平,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他这里在“教育”后面加了一个括号,将“知识”等同于“教育”,这就把《决定》的本义改变了,把重视教育改变为重视知识。同时又把《决定》中关于“把全民族的文化科学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等提法改变为“提高全国人民科学文化水平”。这样《决定》强调的人才“四有”标准(“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就似乎被王先生改变为只重视科学文化知识了。 另外,王先生直接把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解说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一个维度。他说:“全面发展学说的一条基本原理非常简明: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惟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劳动者、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王先生的论证方式及种种观点与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似乎不大一致。 二、教育的本质:传授知识还是培养人? 王先生一直在阐述“知识本位”的观点,这就涉及到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教育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本?这个问题可以从教育的本质以及教育的目的等角度去讨论。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是传授知识吗?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本质问题展开了争论,出现了几十种观点,但却没有得出关于教育本质是传授知识的结论。经过争论后,大家比较一致的认识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例如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第一卷中对教育本质的注释就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通过培养人来为社会服务。这一特点贯穿于古今中外以至未来一切教育之中。”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就涉及教育目的的问题。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尽管它居于基础地位,但是毕竟只是一部分,不是全部,更不能代替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