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参与性教学的背景、内涵及实施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森,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李霞,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重庆 400715)

原文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参与性教学是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积极地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境界,创造性地完成教学目标的实践活动。它的产生有特定的背景。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旧教学体系相比,参与性教学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实施形式,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只有师生双方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才能得到圆满实现。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当代社会,参与意识是人的生存意识,是人凸显自己主体地位的一种心理驱力和行为状态。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人们注重的是行为过程中主体性的尽可能发挥,体现自身的价值。“贵在参与”的可贵之处便在于此。同时,参与意识也渗透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不再处于完全被动接受的地位,更多更有效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愿望和追求。于此,本文拟对参与性教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参与性教学产生的背景

      (一)传统教学的弊端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然要建立在对旧事物的批判性重构基础上。参与性教学的产生,是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而提出的。传统教学在价值取向上,秉持科学化取向,更多地注重知识的授受而比较忽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片面追求教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教学活动以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取知识为主要旨归,这种现象从教师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角色定位中可见一斑。在教学目标上,传统教学注重认知性目标,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发展性目标和教育性目标关照不够,弱化了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身心,与理想中的全面发展的人相去甚远。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传统教学采取的大多是讲授法,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听;教师满堂问,学生满堂答,这似乎已经成为一幅亘古不变的图画印刻在人们心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师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的行动规范,学生所要做的,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完成教师为他们预设的学习目标,亦步亦趋地走着所谓的“学习”知识的道路。这样的教学过程,缺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认为教学内容即教材内容,对教材的忠实尊崇,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教师的任务,只是把教材的内容灌输给学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传道”者。在教学管理上,我国采取的是班级管理制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在学生看来,甚至一些家长也同样认为,教师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甚至于教师体罚学生也被认为是教师负责的表现。这与柏拉图所倡导的“自由人不能用强迫和苛酷的方法施教”完全背离。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学效果的好坏以学生所取得的成绩或分数为依据来进行评估。分数高,则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学生学习成绩好;反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便受到怀疑。在师生关系方面,传统教学所造就的教师与学生是一种上下级关系,教师作为权威高高在上,不能真正容纳学生,想学生之所想;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屈从于教师的权威,失去了自主性与独立性。教师与学生之间,似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永远不能跨越。

      在传统教学观念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一落千丈,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是“听众”、“边缘人”。与其说这是教学过程,不如说这是教师的教授过程,真正的参与性并未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由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逐渐消失殆尽。难怪罗杰斯不无感慨地认为“因此,我终于感到,教学的结果要么是无足轻重的,要么是有害的。”[1](p707)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传统教学中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弊端,不仅制约了教学的演化和发展,更与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相背离。21世纪,国际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主要趋势:(1)人本化。人们逐渐改变了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对“人”本身的关怀。在教育过程中,人们更加注重人的主体性的培养、创造性的发挥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等问题。作为人本主义教学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以学生的“自我”实现为生长点。关于“自我”,罗杰斯认为“自我包括整个地去知觉他的机体,他体验到的所有知觉、体验到的这些知觉与所处环境中其他知觉以及整个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方式”[2]。由此可见,罗杰斯所理解的“自我”实际上是一种个体的体验,具有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这便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现代社会对于人本身的关注。(2)个性化。21世纪的教育提倡以人为本,其实质在于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是知识的奴隶,而新世纪的个性化教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日后所需的思考与学习能力,必须具备强烈的学习动机、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利他志向。教育的个性化将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升华提出新的要求。(3)全人发展的价值取向。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开放的人。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这一需求,培养更加完善的全面发展的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的“四个学会”,受到全世界的推崇。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设计、组织:学会认知,即学会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知识;学会做人,即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学会职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工作;学会共同生活,以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和合作精神;学会生存,以适应和改造自己的环境。这其中,任何一个“学会”,都是以主体的积极主动的参与为前提,“学会”只能是主体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诸如学习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从中得到有利于主体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促进主体自身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