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邱濬“立政养民”财政思想

作 者:

作者简介:
孙文学(1943-),男,吉林双辽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5

原文出处:
财经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邱濬提出一套完整地以财政为主的“立政养民”的理论体系并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立政养民”的谋略。邱濬认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是君主统治的基础,作为一国之君应该铭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句箴言,一定要立善政以“养民”。至于如何立政,邱濬在强调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提出了十项方针政策,即蕃民之生、制民之产、重民之事、宽民之力、愍民之穷、恤民之患、除民之害、择民之长、分民之牧、询民之瘼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5)07-0087-06

      “立政”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立政》篇,在这篇文字中有这样的记载:“周公作立政”;在《管子》一书中,也有“立政”篇。而这些“立政”,据(清)王引之解释:“政与正同。正,长也。立正,谓建立长官也。”就是说周公和管子所说的“立政”,是指建立官吏制度。“养民”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在《尚书·虞书·大禹谟》中记载:大禹说“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这里的“政”,凡指“政事”;“养民”则是指养育百姓。邱濬所说的“立政养民”中的“立政”,则不仅涵盖了建立官吏制度和一般政事的内容,同时也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理财谋略。至于养民,自大禹“政在养民”一说之后,历代思想家均有论述。但提出一套完整地以财政为主的“立政养民”的理论体系则非邱濬莫属。

      一、“立政养民”命题的提出

      “立政养民”的命题出自邱濬(注:邱濬(1420-1495),明中期的思想家,字仲深,广东琼山人,幼孤,家贫。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所著《大学衍义补》第一卷《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一节。(宋)真德修曾著《大学衍义》一书,邱濬认为这部书只讲了修身齐家的道理,未讲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于是就依这部书的体例,写了一部《大学衍义补》,加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注:按《大学》所包括的内容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方面,真氐之书涉及到前六方面,未涉及“治国、平天下”二项内容。)。在该文中,邱濬广征博引,并结合邱濬所生活的明朝中期的现实,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邱濬看来,“治国平天下之要”就是“立政养民”。所谓“立政养民”,就是要求天子修身养德,实行符合百姓利益的善政(主要是财政),以保证百姓正常生活。他说:“朝廷之上,人君修德以善其政,不过为养民而已。”每一个普通的百姓,都“有血气之躯”、“心知之性”、“血属之亲”、“衣食之资”、“用度之费”,这些是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国家“不可以无所养”,如果国家不能为百姓提供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百姓“则无以为生矣”。上天为民所立之君,“必奉天以养民”。君“其所以修德以为政,立政以为治”,就是要“孜孜焉一以养民为务”。“诚以一物不修,则民失一物之用;一物失其用,则民所以养生之具缺一矣”。古代的圣明之君,为百姓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如“修水之政以疏凿,修火之政以钻灼,修金木之政以锻铸刻削,修土谷之政以耕垦播种,使民于日用之间得以为生养之具。然犹未也,又必设学校、明伦理,以正其德;作什器、通财货,以利其用;足衣食、备盖藏,以厚其生”。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要实行“养民之政”。从历史的发展看,“自古帝王莫不以养民为先务”,但是自“秦汉以来,世主但知厉民以养己,而不知立政以养民。”[1]就是说国家(君主)应该象秦以前的帝王君主那样“立政以养民”,而不能象秦以后的帝王君主那样“厉民以养己”。他说:“以天下之民、之力、之财,奉一人以为君,非私也,将赖之以治之、教之、养之也。为人君者,受天下之奉,乃殚其力、竭其财,以自养其一身而不恤民焉,岂天立君之意哉?”[2]总之,以天下百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拥护一个人为君,不是为其一己之私,而是让他治理国家,教养百姓。如果君受天下人的拥护而却竭尽搜刮百姓,以养一人之身而不管百姓死活,就有违天意了。

      然而,“立政养民”的基础是什么?邱濬的意思十分明确,就是“财”和“理财”。邱濬在《大学衍义补》卷一《正朝廷·总论朝廷之政》的开篇,就引用了《易经》中的一段话:“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对这句话的解释,邱濬引用了朱熹、郭雍、苏辙、吴澂等人的政论,然而,在这些政论之中,除苏辙涉及到“财”之外,其他人均未谈及“财”的问题,即使苏辙所谈的“财”,也只是点到而已,未能谈及“财”的深层次问题。邱濬则根据明朝的现实,以按语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君欲使自己的“大宝之位可以长保而有之”,就要养育天下的百姓;而要养育天下的百姓,并将其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就要“生财”。然而“有财而不能理,则民亦不得而有之。”那么,如何理财?邱濬认为:“所谓理财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各有其有而不相侵夺;各用其用而无亏欠,则财得其理而聚矣。”同时还要“辨其名实,明其等级。是是非非,而有所分别,上上下下,而无混淆。”并且要对趋利背义者,运用刑罚等法制手段加以限制,使理财工作得以顺利开展。[1]要言之,要巩固和维持君主的统治地位,就要养育百姓,就要将百姓聚拢在自己的周围,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财富是不行的,因此就要生财,但是生财不理也是不行的,于是就要理财。

      由此可见,邱濬所说的“立政养民”,不是那种“问之以金谷则耻言;手较朱铅者,付之以牙筹则羞执。不观《禹贡》,不知理财为圣君之急务;不读《周官》,不知理财为圣相之首事”的“对口谈玄理者”[3],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有理有据的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建议。

      邱濬在封建专制制度十分严厉的形势下,敢于将“立政养民”与“厉民养己”这一对对立的概念摆到书面之上,实在是勇气可嘉。当然邱濬敢于这样尖锐地提出“立政养民”这个命题,也是与当时的时代特点分不开的。邱濬生活在15世纪中叶,当时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经进入了衰败期,资本主义萌芽生机勃发,商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虽然能够推翻地主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但已经出现了以工商致富的富人阶层。自宋元以来,这个阶层不断壮大,至明朝中期,这个阶层甚至可以左右明朝经济的某些行业。但是他们遭到了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国家的残酷掠夺和压迫,他们不甘心国家的掠夺和压迫,于是,抗议封建专制的罢市行动,时有发生。然而这个阶层不敢、也无力反抗朝廷,于是就试图通过他们的代理人向朝廷呼吁,寻求国家的保护和支持。这期间,一些有识之士,也对腐败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怀疑,并经常有批判封建的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的书、文刊行于世,南宋的叶适就是其中的代表。至明朝中期,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的邱濬,来自经济富庶的广东琼山,虽然他本人是贫苦家庭出身,但那里却是富人聚集的地方,因而他对富人的经济地位、生活境况,以及富人的的呼声,有较深刻的感悟。而且他本人“性嗜学,既老,右目失明,犹披览不辍。”又为官廉洁,“见闻益广,尤熟国家典故,以经济自负。”[4]于是他就成为了这些富人的最好的代言人。邱濬在“立政养民”的论述中,多次为富人辩护,甚至说:“天生众民,有贫有富,为天下主者,惟省力役、薄税敛、平物价,使富者安其富,贫者不至于贫,各得其分,止其所得矣。乃欲夺富与贫,以为天下乌有是理哉!夺富与贫且犹不可,况夺之而归之于公上哉!吁!人君而争商贾之利,可丑之甚也。”[5]由此可见,邱濬“立政养民”中的“民”,不仅是指贫苦百姓,更包括了那些以工商致富的“富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