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两种经济思想比较论

作 者:
林刚 

作者简介:
林刚(1970-),男,四川安县人,北京工商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讲师,博士。北京工商大学 传播与艺术学院, 北京 100037

原文出处: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最早提出国家干预思想的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则是第一个提出经济活动最好让其自由发展、国家不应干预的思想。这两种经济思想在西汉时期争论最为激烈,也发展得最成熟。应该注意将宏观调控与适度的自由发展结合起来,注意借鉴古代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吸取司马迁的自由放任经济思想中的有益成分,努力建立起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116(2005)03-110-03

      国家干预与自由放任这两种经济思想,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最早提出国家干预思想的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管仲;而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则是第一个提出经济活动最好让其自由发展、国家不应于预的思想。这两种经济思想在西汉时期争论最为激烈,也发展得最成熟;但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实际中,国家干预的思想却始终占据上风。在今天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再来重温中国古代的两种不同经济思想。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使我们的一些有识之士能够从中得到某些启迪。

      一、国家干预论的经济思想

      1.轻重之“形”与“势”

      管子认为,国家不仅要掌握政治大权,而且要掌握经济大权,必须控制住国家的经济命脉,以便为政治统治服务,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因此他明确提出“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的轻重之势的观点,通过权力控制经济,运用价格政策以防止商人乘机获取暴利,防止贫富过度两极分化的现象出现,使百姓不致于太贫,也不致于太富,因为太贫或太富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树立国家的权威。所以,统治者应注意尽量保持百姓财富的均衡,只有均衡才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管子既强调富国也主张富民,尽管他的富民主张是从统治阶级的角度考虑的。特别是他把国富与民富联系起来一起考虑,并以后者为前者的先决条件,可以说是极有政治远见的,也是最值得我们予以借鉴的。他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注:《管子·国搐》篇)可见他把富民主张放到了治国安邦的首要位置来考虑,这在客观上有利于百姓生活和社会进步,显示了管子经济思想的务实。

      在强调“治国须富民”的同时,管子又认为个人不能无限制地富裕,主张通过国家的干预来进行宏观调控,尽量使百姓财富的贫富保持在一种均衡状态。“夫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一也。且君引量用,耕田拔草,上得其数矣。”(注:《管子·国搐》篇)这几句话充分体现了管子“宏观调控”的基本精神。第一,法令不行,万民不治,在于贫富不均,所以应该改变一下现状,寻求百姓财富的均衡;第二,百姓太富就难以用给俸禄的办法来利用他们,正所谓“甚富不可使”,“家足其所者,不从圣人”,(注:《管子·牧民》篇)这对于统治者并没有什么好处,相反会因为富豪们的囤积居奇、操纵物价而危害统治者的利益。百姓太贫又会使威令刑罚都失去效用,所谓“甚贫不知耻”,一个人若是没有了羞耻,那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因此应该使百姓既不可以太贫,也不可以太富;第三,解决贫富悬殊问题要由政府出面,进行宏观调控,使百姓“贫富有度”,而且政府能够对他们做到“富能夺,贫能予”。其具体办法主要有三点:一是政府运用价格政策,控制市场价格,“视时而立丁”,“以民为饶”,使人民蒙受利益。二是运用预购手段,在农民需要时先垫付生产资金和周济贫穷者,即“调立环乘之币,田轨之有余于其人若干,则置公币,以满其准。”这种办法实质上也是具有合同性质的。三是由政府命令的方式迫使富豪们借资金或实物给农民,并使他们免除农民所借之债务。

      2.轻重之“学”与“术”

      轻重之学就是关于货币与商品关系的理论和规律。管子的轻重理论应用到经济上,就是货币轻重论,是通过货币的投资与收敛之术,控制经济发展和物价。

      管子提出了有关轻重之学的四条基本规律。第一条是“有余则轻,不足则重”,意思是说商品多的时候,价格自然便宜,商品少就显得贵,即所谓“物以稀为贵”;第二条是“重则见射,轻则见泄”,指的是商品稀少价贵的时候,就会出现争相购买的场面,就好像大家都把它当作靶子来射一样,而商品越多越不值钱的时候,就越要赶快抛售,不然可能就更不值钱了;第三条是“币重万物轻,币轻万物重”,意即货币值钱的时候就是各种商品充足、贱卖的时候,而货币不值钱就是各种商品稀少、价贵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为投放的货币太多,就会使各种商品不值钱了。第四条“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强调粮食是百姓的命根子。

      正是因为“五谷食米”是百姓的命根子,所以,国家就要对经济特别是粮食控制了,国家必须有“轻重之术”,必须有相应处理货币与商品关系的政策,对此,管子提出了三项措施。第一,“执其通施,以御司命”,即国家要控制货币制造权,以控制粮食生产;第二,“官山海,官天材”,国家必须控制矿山、盐田以及一切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第三,“以重射轻,以贱射平”,就是说,一方面国家要在市场上出售一些物价高的商品,同时收购一些物价低的商品,以使国家从中得利。另一方面又要打击不法商人,在商品价格比较高的时候,将原来收购的低价商品抛售出去,以达到平抑物价的作用。

      二、自由放任论的经济思想

      1.“善者因之”与自由放任

      司马迁不仅是一个史学家、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个杰出的经济学家,他的经济观点在其《史记·货殖列传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对于国家的治理,老子曾经提出一种思想境界,即“邻国相望,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对此,司马迁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闭关自守的思想,等于是“涂民耳目”。

      根据当时的民风、民俗,司马迁提出了要顺乎自然,不予干预,按自然的经济规律办事的经济思想,即所谓“善者因之”。为什么要“善者因之”?司马迁从三方面作出了很有说服力的回答。首先,因为百姓已经“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认为这是一种“俗之渐民久矣”的本能习惯,而且“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既然国家对民众的强行干预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就势采取“善者因之”的做法,即顺应百姓的这种物质需求才是最上策。其次,既然东、西、南、北、中各处的商品、特产等物质“皆中国人民所喜好”,是百姓们“谣俗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自然就会“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难道还要靠国家发号施令,强行征召这样做才成吗?再次,司马迁认为,“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注:《史记·货殖列传序》)就是讲人的本质是一样的,各有满足自己的欲望,自然会各扬所长,以为互补,并制约经济活动畸形现象的产生,从而使各行各业健康地发展下去,根本用不着人为地指令和号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