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德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建明 广西师范大学 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 副教授 桂林王城 541001

原文出处:
德国研究

内容提要:

近代中德贸易进口商品结构与中国进口商品结构不同,前者以生产资料为主,而后者则以生活资料为主。反映出中德贸易中进口商品对中国近代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德贸易出口商品结构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则基本相似,都是以农、矿初级产品为主,总的商品结构历年基本上没发生变化,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缓慢,制成品生产、出口未有大的发展。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752.7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71(2005)01-0045-06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晴雨表。在国际贸易中,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与世界市场的变化与其产业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以往学术界在对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问题进行论述时,关注点往往是对现代社会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讨论,而绝少研究者注意国际贸易史中贸易商品结构的问题,而历史上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情况变化,各国之间在贸易商品结构上的差别等问题,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中德贸易商品结构如何,它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何不同,这样的差别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试图对此问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中德贸易史问题的研究。

      一、进口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指的是一定时期内进出口商品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反映出一国的经济技术水平及其产业结构,反映出一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者之一,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将输出其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要素和产品,通过要素的产品的输出与输入,在与环境的交流中达到系统本身的平衡。

      现代对外贸易商品结构通常分为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两大类,有形商品指实物商品,即具有实物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商品。而无形商品指非实物商品,即服务贸易与技术贸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中,实物贸易占主要形式,无形贸易相对较少,尤其是中德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史料馈乏,因而本文所述范围,仅限于实物贸易的商品结构。

      中国对外贸易进口商品结构

      欲了解中德贸易商品结构的状况,了解其在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占有怎样的地位,与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何区别,首先须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商品的结构。这里先对进口商品的情况进行分析,进口商品种类繁多,情况复杂,只能择其要进行分析。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年,第74-76页)提供的资料,对1906-1936年我国进口商品分析可见:

      ①进口商品中,生活消费品占主要地位,进口的12种主要产品中,除钢铁、机器外,其它基本都属于生活用品。棉货类包括棉花、棉纱、棉布等,在进口商品中数额最大,长期在进口商品中位居第一,可谓无出其右者。30年代以前,棉货类进口比例高达20%至30%,其次为粮食类,米、麦、面粉均为日常生活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中国虽为农业大国,然粮食类农产品却仍是大宗进口商品,最多的1933年进口额达到近20%。而作为生产资料的钢铁、机器工具等,所占比例却十分有限,1933年以前,其所占比重均未超过10%。

      ②在上述12种主要商品中,鸦片、棉布、棉纱、煤油、糖、小麦、面粉等7种商品在这期间基本呈下降趋势,但其中棉花、米有升有降,波动较大;染料、钢铁、机器等几项则呈上升趋势。总体来看,进口呈下降趋势的是生活用品,而进口呈上升趋势的则是生产资料。

      ③从1909至1936年,几乎整个民国期间,尽管在进口商品中生产资料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占主要地位的仍是生活用品。棉货类产品进口数额不断减少,棉纱下降的幅度最大,在12种主要进口产品中由原来的排名第二变为倒数第一,棉布的进口额也由排名第一骤降至倒数第三,米的进口量1933年最高时所占比重虽曾高达11%,但到1934年所占比例就下降到仅占6.4%,糖、面粉、小麦也不例外。而钢铁、机械类进口产品,呈快速上升趋势,进口所占比例几乎是成倍增长,到1934年钢铁在进口主要产品中所占比例已跃居第二,机械工具上升至第四。但总体看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棉货类、食品类以及煤油等仍是进口的主要产品,生产资料所占比例仍十分有限。

      中德贸易进口商品结构

      中国从德国进口商品的情况怎么样?中德贸易中有关的数据统计资料较少,并且缺乏完整的系列,1905年以前,中国海关未有中德贸易的单独统计,只是将其与其它欧洲国家合并统计,对从德国进口商品结构的情况现只能从有限的史料中管中窥豹进行分析。

      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末年中德贸易史料”《历史档案》2003年第4期第49、55、57页提供的有关资料,在1906-1908年间的数据,大致反映了20世纪初期德国输华主要商品的情况。进口额达到百万马克以上的主要商品,大致分为食品类(糖、酒);化工类(颜料和蓝靛);武器类(枪弹、钢炮);钢铁制品类(铁条、洋针、各种洋钉);其他类。上述商品结构反映出:

      ①化工类、钢铁制品类产品所占比例最大。按三年进口总量排名顺序为铁条第一,蓝靛第二,颜料第三,枪弹第四,洋针第五。显而易见生产资料占主要地位。

      ②食品类进口量三年间呈下降趋势。食品类进口贸易额最初较大,糖的进口额1906年排第三位,仅次于化工类的颜料和蓝靛,酒也位居第六,但其下降速度是最快的,两年时间糖的进口量下降为仅剩1/10,酒下降为仅剩3/10左右。而与此相反的是,化工类、武器类、钢铁制品类产品总进口量却呈上升趋势。两年间蓝靛增加了1.7倍,而铁条甚至增长了291倍,其增长的速度是惊人的。

      20世纪30年代前后我国从德国进口的商品的情况可见表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