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以降乡村绅商的形成及其社会经济功能

——以湖北羊楼洞雷氏等家族为例

作 者:

作者简介:
定光平(1968- ),男,咸宁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乡村社会经济问题研究。咸宁学院 历史系;湖北 咸宁 437005; 彭南生 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中国农史

内容提要:

湖北羊楼洞是中国青砖茶的故乡。清以降,当地茶叶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传统士人弃儒经商,因而在羊楼洞形成了一个以业茶为主的绅商群体。他们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3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459(2005)01-0100-09

      绅商是传统社会里既有学识和功名,又从事工商业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由于历史以及资料搜集困难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学界对这一社会阶层的研究还十分薄弱,仅有的一些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近代大城市中的上层绅商的研究,而对广大乡村地区中小绅商的研究尚无人涉及。鉴于此,笔者拟就湖北羊楼洞雷氏等家族进行个案研究,希望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羊楼洞(曾写作“峒”),位于今湖北东南部边陲赤壁市(原蒲圻县)西南60华里处,是中国青砖茶的故乡。卷入近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后,羊楼洞传统制茶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宏大的资本主义制茶手工工场,所产“洞茶”在汉口茶市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光年间,羊楼洞茶业经济进入鼎盛时期,有山西帮、广东帮和本地茶庄200多家,年产销青茶、红茶、包茶、砖茶等一系列“洞茶”达4949万斤,其中“川”字牌青砖茶驰名中外,羊楼洞也因此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州县著名的茶叶集散和加工中心。本文通过对大量族谱、方志及其它地方文献的分析,说明羊楼洞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与当地传统士人的分化——绅商的形成及其社会经济功能分不开的。对该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认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从乡村层面深化中国绅商问题的研究。

      一、羊楼洞传统士人的分化与绅商阶层的形成

      (一)羊楼洞传统士人分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清初,稳定的国内外政治社会环境,以及边疆和俄国等地对茶叶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晋商深入内地各产茶地区,收购茶叶。就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羊楼洞成为善贾的晋商“度地居物”的必然选择。其地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脉西段余脉北麓,水陆交通便利。地处要冲,位于南北驿道旁,“其上,则滇、黔、粤、蜀有事于二京,各省凡从岳阳出者,则以之为武昌之户而入;下则二京以至秦、晋、梁、江、浙、闽、广有事于黔、蜀,凡从武昌入者,则以之为武昌之户而出”。[1]该地“群峰岞崿,众壑奔流,”[2]“如仰盂”[3],而近人则描述为“四面多山,其形如洞,相传昔有牧者建楼饲羊于此,因而得名”。[4]特殊的地形结构形成了羊楼洞降雨充沛、雨热同期、盛夏不炕、严冬不冻的气候特征,以及山泉众多、众壑奔流的环境特征。境内有九口清泉,其中观音泉、石人泉、凉荫泉三泉水量充沛,日夕涌流,穿镇而过,泉水冬暖夏凉,水质清澈。其中以观音泉最为著名,据当地人传说,观音泉乃“菩萨口吐仙水”而成,泉水清甜,解渴爽口,因为矿物质丰富,所以同等重量的茶用观音泉水和普通水制出的砖茶差别很大,一是前者更重,二是汤色油润,香高味醇,素有“观音施水,得天独厚,自古天然宜茶”之说。据当地碑刻记载:“兹泉清冽异常而居民遂掘井取饮焉……饮兹泉者病辄愈,于是树竿……。”[5]可见,上述传说由来已久。此外,“该地土壤为黄色砂质壤土,以气候温和,宜于制茶,故产茶颇盛”。[4]据说,因羊楼洞砖茶是以观音泉、石人泉、凉荫泉三条泉水制成,故其正面被压上“洞茶·川”字样,这便是这一著名的商标的由来。此说虽无法考证,但据史料记载,晋商中凡是带有“川”字的商号,无不与经营“洞茶·川”牌砖茶有关,如著名的三玉川、巨盛川、大盛川、大川昌、长裕川、长盛川、长顺川、长源川、晋裕川、宏源川、长谷川、宝聚川、聚兴顺等。

      由于上述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清初羊楼洞就以其芙蓉山出产优质茶而名闻一时。清人叶瑞廷《莼蒲随笔》记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购茶于邑西乡芙蓉山,峒人迎之,代收茶,取行佣”。[6]乾嘉文人周顺倜(嘉庆贡生)《莼川竹枝词》云“茶乡生计自乡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并有注解“每岁西客于羊楼司、羊楼洞买茶,其砖茶用白纸缄封,外粘红纸,有本号监制、仙山名茶等语。”[7]该诗描述了当时晋商在羊楼洞一带监制砖茶生产和包装,以及芙蓉山以出产优质茶而闻名的历史。莼蒲(川),是羊楼洞所属蒲圻县之代称。其中著名的三玉川和巨盛川,是旅蒙晋商大盛魁的两大茶号,它们于乾隆年间来羊楼洞一带设庄收制边茶,年生产砖茶八十万斤。[8]

      (二)羊楼洞雷氏等家族传统士人的分化

      如上所述,由于羊楼洞具有发展茶业经济的优越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清初以来,晋商先后来此采办茶叶,刺激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当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羊楼洞文风甚隆,崇尚诗书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当地传统士人的分化。在羊楼洞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业茶为主的绅商群体及其家族。其中,以“雷姓世业茶行”,“远来商无不主雷氏,行业之盛甲一乡”(注:“雷氏宗谱”(七修)之传记,根据同治癸亥(1863)年四修、民国甲子年(1924年)六修老谱所载传记、墓志、寿序选辑而成。本文所引传记均源自老谱,以下引文简称《雷氏宗谱》。)[9]最有代表性。

      现以雷氏家族第55代中万祖支下东阳公房史为例,对这一分化过程及特点加以分析。

      雷中万公,生卒不祥,据推算,应为康熙乾隆年间人士。“自少英敏,尝从予大父紫溪翁受业,吾乡李蓼滩孝廉,见其文雅,称许焉。年逾三十始捐举子业,而从事诗古,兼及货殖,遂以富称,其居族里也,义正词严,莫不敬惮,遇有婚取贫乏者,常解囊助之……。”[10]可见,中万公是当时典型的儒商。根据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其玄孙《霁轩公(1845-1903)家传》有“洞,产茶埠也。首开辟自雷氏公之曾祖东阳公、祖文庵公,既皆以商业起其家矣”[11]之记载,中万公可能已经开始茶叶贸易了。

      虽然,中万公“生五子,俱延名师授读”,但是并没有都走科举入仕之路。其仲子观翘公,继续走科举之途,后“授八品职”。但其四子东阳公继承父业,继续贸茶。东阳公,生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卒年不详,太学生,诰封武翼都卫,驰封奉政大夫。“封翁率先人家范,耕读教子,雅事经商,无何,封翁四十七捐馆”,生五子(国祥、自立、雨亭、墨林、位三),年少时,均读诗书,成年后,先后以长子、次子、五子继续业茶,而以三四子继续业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