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世华,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王世华(1948-),男,安徽肥东人,安徽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内容提要:

回顾了近六十年来徽商研究的状况,综述了有关徽商起源、徽商资本积累、徽商的特色等问题的研究成果,认为徽商研究应该大力发掘新材料,组织重大课题攻关,主动服务经济建设。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0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9.48;F129.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2435(2004)06-0631-13

      一、徽商研究回眸

      明清时期,徽商称雄商界数百年。其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资本之大、延续时间之长,可谓首屈一指,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但对这个如此重要的商帮,长时期内没有引起史学家的注意。1947年傅衣凌发表了《明代徽商考》[1]一文,第一次提出了“徽商”的概念,论述了徽商所从事的各个行业,堪称研究徽商的第一人和奠基者。国外首先系统研究徽商的是日本学者藤井宏,1953年他发表了《新安商人研究》的长文,后被傅衣凌、黄焕宗译成中文分别发表在《安徽历史学报》(1958年第2期)和《安徽史学通讯》(1959年第1期)上,该文以汪道昆《太函集》为主要资料,第一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新安(即徽州)商人产生的背景、活动范围与经营项目,新安商人资本积累的过程与其经营形态,新安商人与生产者、消费者、国家和官僚的种种关系。此后,国内只有陈野(陈学文)的《论徽州商业资本的形成及其特色》[2]一文对徽商商业资本的形成、特色及其作用进行了论述。 60年代前期,中山大学叶显恩开始了对徽州农村社会和佃仆制的研究。他检阅了大量的徽州文献资料,先后两次到徽州实地调查,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徽商研究的拓荒者。以后国内政治运动摩肩接踵,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氛围下,研究徽商已不合时宜。十年文化浩劫时期,徽商几乎被人遗忘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史学研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3年,叶显恩出版了《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黄山书社1983年版)一书,研究了徽州农村的土地制度、乡绅阶层以及宗族制度、佃仆制度,并辟有专章研究徽州的商业资本和封建文化,为徽学研究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与此同时,安徽师范大学成立张海鹏教授为首的明清史研究室,组织学术团队开展徽商研究。王廷元、唐力行、王世华、周晓光、李琳琦等先后成为这个团体的成员。这是国内外成立最早,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个研究徽商的团体。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出版了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3],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徽商研究竖立了第一座里程碑。以此作为基础,徽商研究迅速升温。

      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研究徽商的人员已达一二百人,日本、韩国、美国、荷兰也有学者研究。研究机构也逐渐增多,除安徽师大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明清史研究室前身)外,还有安徽省徽学研究会、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杭州市徽学研究会、黄山学院徽州学研究所等,上述这些机构和学术团体虽以“徽学”、“徽州学”、“皖南历史文化”冠名,但徽商无疑是他们的研究对象。

      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二十年来,出版了研究徽商的著作有20多部,如《明清徽商资料选编》[3]、《徽商史话》[4]、《徽州朝奉》[5]、《徽商研究》[6]、《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7]、《富甲一方的徽商》[8]、《徽商与经营文化》[9]、《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释》[10]、《左儒右贾——安徽帮》[11]、《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12]、《徽商与徽学》[13]、《绩溪徽商》、《绩溪徽商》 (续)[14]等。其中《徽商研究》,54万余字,“系统地论述了徽商的兴衰历史”,“准确地揭示了徽商的发展特征”、“精心挖掘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深入探讨了有关问题。”被认为是“徽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迄今为止国内传统商人研究篇幅最为宏大之作”。[15]1998年获安徽省第四届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同年又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1999年更获得首届国家社会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除了上述专论徽商的著作外,还有《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16]、《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集)[17]、《中国十大商帮》[18]、《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19]、《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20]、《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21]、《两驿集》[22]等著作也有相当的篇幅论述了徽商。论文据初步统计,国内从上世纪 80年代以来,已有500余篇。

      研究视野不断扩大。众多的论著深入探讨了徽商兴起、发展、衰落的历史,具体研究了徽商所从事的盐、典、茶、木和粮食、绸布等主要行业,还涉及到墨业、旅馆业、瓷器业、刻书业、药业等;不仅研究了徽商的主要活动范围,如长江流域、江南一带、运河沿线和京城北京,还涉及到江西、广东、福建、四川、东北,甚至日本、朝鲜以及南洋地域;不仅研究了徽商作为一个商帮的整体特色、性质,而且具体解剖了一些典型的徽州商人个体;不仅研究了商业本身的诸多内容,而且研究了徽商的经营理念、商业道德、商业文化和心理特征;不仅研究了徽商的商业发展的历史,而且还探讨了徽商与土地、徽商与宗族、徽商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关系,尤其是探讨了徽商与徽州艺术文化的关系;不仅运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还使用了不少文书资料。

      二、关于徽商的若干问题

      1.徽商起源于何时。学术界有下列观点: (1)东晋说。叶显恩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了逃避战乱和种族压迫,北方士族纷纷渡江南徙,地势险阻的徽州成为他们的避难所。这些具有经商传统的世家大族迁来后,因当地山多田少,不可能兼并大量的土地,所以仍兼营商业,故早在东晋,徽商就兴起了[23]。李则纲[24]、汪绍铨[25]也持同样观点。(2)南宋说。刘和惠认为徽商这一实体肇始于南末后期,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期,盛于明嘉靖以后至清康雍时期[26]。(3)明中叶说。王廷元认为,徽人经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年代,但是徽商的历史则应该是明中叶开始。徽商,是指以乡族关系为纽带所结成的徽州商人群体,它与晋商、陕商、闽商、粤商一样,是个商帮的称号。所以徽商始于何时的问题,就是徽州商帮何时形成的问题。徽州商帮的形成必须有两个条件:其一是一大批手握巨资的徽州富商构成商帮的中坚力量;其二是商业竞争日趋剧烈,徽州商人为了战胜竞争对手,有结成商帮的必要。而这两个条件只有到明中叶才能具备。[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