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都是其追求的目标。所谓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在追求自我生存和永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又要保持企业在已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扩张的经营环境中始终保持持续的盈利增长和能力的提高,保证企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长盛不衰。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民营企业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社会经济中表现活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其优势日趋明显。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地民营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然而中国民营企业“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十分普遍,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企业相比较,中国的民营企业普遍寿命较短。 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等。笔者认为,人力资源战略也是影响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倒U曲线”(inverted v-shaped curve)在经济学上又称“库兹涅茨曲线”。“倒U曲线”现象主要是企业在经历了原始积累和原始创业阶段,其业绩与规模呈现正常的发展态势,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产品和利润达到一定的临界时,会出现停滞不前甚至于衰退的趋势,直到消灭这样一种轨迹。这一点在中国的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什么如此众多的民营企业如流星瞬间消失在茫茫商海?为什么像三株公司、巨人集团、爱多VCD这样的民营企业其鼎盛时期即为破产之时?而像杜邦公司、IBM公司、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这些家族企业经受住了百年沉浮而经久不衰,并在市场竞争中常胜不败?从人力资源战略角度来讲,中国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不仅资本有限,而且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都极其匮乏,家庭成员参与常常是创业需要低成本组织的需要,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容易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它在创业阶段的优势在于企业内部资源成本最低,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出现很多问题。家族式管理的企业在人力资源使用上的局限性,即任人唯亲,在要害部门的领导职位通常都是企业业主的亲属,在激励约束机制的公正性和执行制度的严肃性的问题上,民营企业容易出现亲属权力大约束小的情况,产生赏罚因人而异和内部人不受企业制度约束的问题。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的问题——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战略问题。 二、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周期新认识 (一)传统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不足之处 企业生命理论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伊查克·麦迪思提出。他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一书中对企业的生命历程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他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成长阶段、盛年阶段、老化阶段。王养成、张俊杰(2004)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将企业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初级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老化阶段。无论是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或是四个阶段,笔者认为都没有反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首先,“生命周期”固然有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含义,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认识,企业追求的是永续发展和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长盛不衰,这就有一个“创新”的问题,这种划分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内涵;其次,周期有“周而复始”的含义,就如同一年的春夏秋冬,当然这种“周而复始”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通过不断创新,从一个周期的终点回归到一个更新、更高层次的起点持续发展。 美国组织学家L.E.格雷纳(L.E.Greiner)研究了1000多家企业,发现企业的成长一般经历五个显著区别的阶段:创业阶段、指导阶段、授权阶段、协调阶段和合作阶段,并且认为,企业要从低级发展顺利进入高级阶段,就必须依次克服每个发展阶段带来的危机:创始人危机、自治危机、控制危机、官僚主义危机、反应危机。在组织发展过程中,其组织结构、总体战略、管理方式、企业文化都必须进行阶段式的跨越才能取得成功,企业如果不能及时进入下一阶段,就会失去发展的最好时机,不是走向衰亡就是被别人兼并。而希望超越组织发展的特定阶段,往往存在极大的风险,甚至导致企业失败。L.E.Greiner对企业发展阶段的认识有其合理可取之处,企业从创始阶段到合作阶段,是从一个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与伊查克·麦迪思的从成长到老化三个阶段和王养成、张俊杰的从初级到老化的四个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实际。但不足之处是没有体现“创新”以及“合作阶段”之后企业发展的趋势。 (二)对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周期的新认识 通过上述传统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划分的分析,吸取其可取之处,并结合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实际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需要,笔者将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周期划分如下(见图1)。 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