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复合型生命周期及转型的调查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朝龙,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后(成都 610054);   陈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成都 610031)

原文出处:
软科学

内容提要:

家族管理模式固有的优越性,适应创业期企业原始积累的快速扩张,随着家族企业规模的扩大,家族管理模式的缺陷逐渐显现,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家族企业要实现飞跃,必须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人才培训机制、放权决策模式等现代企业管理方式,构筑复合型生命周期。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5 年 12 期

字号:

      一、引言

      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家族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创造地区经济繁荣、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等方面,家族企业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家族企业大多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又是推动经济市场化的重要力量;家族企业已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依托;家族企业对于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有着相当的力度。

      2003年中国就业总数中私营企业占40.7%(其中家族企业占36.6%),而国有单位就业比例仅为9.7%;家族企业在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达到84%。2003年,全国家族企业总数已超过270万家,注册资本总额达9000亿元,家族企业对中国的税收收入和贡献率也有大幅度增长(张厚义,2005)。

      家族企业对国家经济的繁荣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它所孕育的市场潜力也值得关注,但是从中国家族企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大多是骤起骤落。中国企业平均寿命6.5~7岁,而家族企业则只有2.9岁,中国家族企业3年后的存活率不到30%(甘德安,2002)。

      大量的家族企业在其初始创业阶段充满生机和活力,极富竞争力和开创精神。对各种机会的把握和利用也往往是恰到好处,从而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和业绩。它们大多数都经历一段为时不长但速度极快的膨胀阶段,并得以迅速崛起。但是随着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规模壮大,家族企业具备大踏步前进的客观条件时,家族管理模式却越来越难以适应甚至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其中少数企业能够完成转型,继续发展甚至产生突变而成为家族企业的明星,而多数企业却停滞不前,有的迷失了目标和方向,有的则从此江河日下,迅速衰落。

      家族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顶峰(成熟期)受制于企业有限的规模和历史传统观念的局限性,家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必然需要转型,促进家族企业跨越式发展。

      成功转型的中国家族企业生命周期呈现非连续、复合型特征,这是现代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不能解释的现象。研究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非连续性、分离的非连续发展的本质特征以及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目前多数面临转型的家族企业最为重要,也是最感困惑的问题。

      因此,调查分析家族企业发展转型特征,研究制约家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总结引导中国家族企业创业成功之后顺利完成创业期到成熟期转型过程的规律,成为当前迫切的任务。

      近年来,国外理论界对家族企业转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族企业控制方面,比如:Joseph E.McCann(2001)研究了家族企业改革的战略目标与实践、Mara Faccio(2002)等就家族企业产权结构与企业控制问题进行研究、Gersick K.等(1997)就家族企业的继承、融资模式与生命周期关系等进行相关分析,并且都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但是与中国家族企业不同的是,西方家族企业发展历史较长,管理理论与实践经验均有相当程度的积累,生命周期各阶段特征显著。国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实证分析有待加强,在既有的主要研究文献中,陈高林(2003)认为家族管理应当向现代管理过渡并分析了转变的途径;储小平、李怀祖(2003)发现大多数私营家族企业的管理规范化程度低,管理资源严重不足,有90%以上的企业主认为家族制用人已经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韩朝华等(2005)通过实证分析了浙江家族企业的接班问题;王宣喻、瞿绍发、李述祖(2004)从实证的角度提出了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三维图的概念,证明了中国私营企业治理结构安排正在试错、变动和调整过程中;另外甘德安(2002)研究了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应焕红(2002)分析了家族企业的组织制度变迁等。所有这些成果将国内对家族企业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而且针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逐渐成为发展趋势,但是通过大量的典型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对中国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变型及转型的深入研究较少,还未充分认识家族企业生命周期的复合性特征,不能完全反映家族企业的经营发展特性,因此不能针对性地为处在创业转型期的大量家族企业提供具体的理论指导和更详细的对策。

      二、调查与结果

      1.调查的方法

      考虑到民营企业发展的特殊性,以前很少这方面的研究可供借鉴,所以本文采用调查方式进行,开始采用不设问题、只规定答题方向的方式布置作业,要求朗博西部中小企业研究院企业经理人员培训的3期(2004年2、3、4期)267名企业经理人员书面描述其所在企业面临的问题、企业成长历程等,最后全部回收,得到267份答卷,整理时剔除19份非家族企业经理人员的答卷(有的是大学生、机关公务员等),得到248份有效答卷,有效答卷率达到92.8%。

      2.调查结果

      对这些答卷进行整理,这些被测人员来自47家企业,分布在10个行业,虽然有的企业多人参加培训,答卷反映的问题也有一定差异,但是,大体有一定规律。这47家企业的答卷中,涉及企业发展转型的有17家,占36.2%,其中5家企业经过两次或以上转型,占10.6%。在对调查资料整理后发现,描述企业有转型前期特征的达20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