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模型与民营企业绩效

作 者:

作者简介:
程愚,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博士后; 谢雅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福建 厦门 361005)

原文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内容提要:

目前,国内关于影响企业绩效因素的研究大多选取局部分析方法,难以得出整体性结论。新兴的商务模型理论为全面分析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提供了理论架构。本文首次运用该理论对民营企业绩效开展了计量研究。结果提示,提高民营企业绩效可以从多侧面的商务模型改良入手,这也初步验证了商务模型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代号:F22
分类名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
复印期号:2005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民营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日益活跃,民营企业绩效问题也逐步引起理论界重视,有关研究日益深入。从研究角度的选择看,学者们大致已经开发了公司治理、愿景和企业家特质等几个研究侧面。在公司治理侧面开展研究的文献最多。如陈小悦等(2001)、吴风来(2003)、杜亚军等(2004)选取了其中的股权结构维度,赵海峰等(2002)选取了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或认知水平、企业内部各项制度的建设情况等更多的维度。李效云等(2004)开发了比较独特的愿景侧面,运用领导愿景特征、愿景共享等变量来测度民营企业绩效。郑健壮(2004)又从企业家的特质(企业家学历、所学专业、性别、年龄)角度展开了相关研究。这些成功的研究,为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水平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然而,任何企业的绩效总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现有研究中还缺少综合各个侧面的因素对企业予以整体、系统考察的成果。最近发展起来的商务模型理论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本文首先在讨论商务模型理论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交易—价值”范式下的商务模型结构概念,然后运用该结构理论开展商务模型对民营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这种以商务模型理论为依托全方位考察企业绩效影响因素的方法,在学术上还是较新的尝试。

      二、理论与假设

      “商务模型”在英文中表达为Business Models,国内学者还译作“商务模式、商业模式、盈利模式、管理模式”等。model一词有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词源,语义基本上都是指发生和起源,因此,翻译为“模型”或“原型”比较准确。不过,实务界人士一般较习惯使用“商务模式”称呼。商务模型理论认为,企业活动是理性行为。因此,其背后总是客观地存在一整套起支配作用的理性,Prahalad and Bettis(1986)、Grant(1988)、Krough,Erat and Macus(2000)等称这种理性为“支配性逻辑(Dominant Logic)”,认为它是一种关于企业商务的“世界观”(World View)或“理念”(Mind Set),蕴涵于企业活动之中,构成企业活动的精神和原理。近年来,更多的学者习惯把这种支配性逻辑的套路,称做“商务模型”。由此看来,企业商务活动事实上不过是商务模型的外显形式,商务模型在基础意义上支配、决定商务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安排。因此,任何一个企业,都客观依托着一整套系统的商务模型。商务模型是否合理、先进、锐利,直接关涉企业活动水平,并最终影响绩效(Papazoglou,2000;Chesbrough and Rosenbloom,2002;Magretta,2002;Afuah and Tucci,2003;翁君奕,2003;黄培等,2003;Voelpel et al.,2004)。

      商务模型工具的新颖性在于,一套整体商务模型,是对企业商务活动的全面、系统的解释,是企业运行的全息反映,具有全息性。这个性质,为使用商务模型研究影响企业绩效的综合因素提供了依据。现有的任何其他理论,几乎都不具备这种完整的解释功能。各职能理论很明显都只具有局部解释功能,而战略理论因其宏观特性也不可能像商务模型一样对企业的全部交易活动予以很细致的逻辑解释。在此意义上,似乎可以说,在商务模型理论出现之前,管理学对企业活动的解释通常总是片面的,而引入商务模型工具之后,这种片面分析的状况则可望得到改变。

      既然商务模型如此重要,把握商务模型就是非常关键的事情。近年来许多前沿意识敏锐的管理学研究者特别是哈佛学者,纷纷开始致力于寻找把握企业商务模型的方法。最近的动态是,商务模型结构理论的构建受到格外重视。因为,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企业全套商务模型通常极其复杂,如果不能建立一套商务模型的认知结构理论,就很难去科学地把握它。2002年,Chesbrough and Rosenbloom开启了从企业活动分析开始认知商务模型结构的思路,他们认为,企业商务活动包括价值创造(Value Creation)、价值提交(Value Offering)和价值分配(Value Distribution)等活动,商务模型应是反映这些活动的一种架构。此后,翁君奕(2003,2004)集中发展了这一思想,他提出,企业的全部活动都可以用“价值对象”(即确定提交价值对象的活动——作者注,下同)、“价值内容”(即确定提交价值内容的活动)、“价值提交”(即提交价值的活动)、“价值回收”(即实现价值回收的活动),这样一套系列的连续的“价值活动”予以表达,商务模型(他采用的是“商务模式”译法)是这些系列活动的有意义的组合。程愚(2004)进一步研究认为,全部企业活动不但是系列的价值活动,还是有序的“交易”活动,企业活动可以用“交易—价值”范式做出更一般性的解构,以此为基础认识商务模型的结构,可望获得更高的理论效率。

      以“交易—价值”范式分析企业活动,可以发现企业的所有商务活动都是在“企业—客户”、“企业—内部人”、“企业—伙伴”之间进行的,因而可以分别称它们为“客户交易”、“内部交易”、“伙伴交易”。在每一类交易中,总是存在两种反向的活动,相对于企业而言,一种是流出价值活动,另一种是流入价值活动。如果以翁君奕提出的价值活动结构为基础,可以将这些活动进一步细化如下:流出价值活动可以循序分解为以下活动组件:①确定流出价值对象的活动,②确定流出价值内容的活动,③流出价值生产活动,④流出价值提交活动,⑤流出价值成本管理活动;流入价值活动也可以循序分解为以下活动组件:⑥确定流入价值内容的活动,⑦流入价值回收活动,⑧流入价值成本管理活动;此外,企业活动中还存在对三类交易予以整合的⑨价值管理统筹活动。显然,三类交易中从①—⑨的活动组件是逻辑地编织为系列结构的,是一套完整的价值活动构造,任何企业,无论具体经营形态如何千变万化,都可以无一例外地归结为这种样式的价值活动结构。这套结构按照交易逻辑编织成网,呈现以企业为中心的辐射式的有序结构,在程愚(2004)的论文中,被称为“价值网结构(VAN结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