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的民营企业集群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02年年底,温州民营企业集群中的加工制造业集群的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73%以上,一些集群虽规模略小(年产值在10-50亿元),但其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大多高达50%以上。2003年《温州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自1998年以来,外商资本在温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最高也仅有2.3%。综观世界各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经验,外商投资对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近似于“零外资”的状况将使以民营企业集群为主的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失之交臂,并将延缓集群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 一、温州的引资状况分析 温州作为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自“九五”以来开放型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利用外资方面却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城市,存在着近似“零外资”的状况。从1985年至2002年,全市协议利用外资累计只有16.7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仅有6.65亿美元。温州的引资状况呈现出引资总量小、单体规模小、项目档次低及外资来源渠道单一的特点。 1.引资总量小。在浙江省内,温州与杭州、宁波在有效利用外资方面的距离进一步拉大。2002年,杭州的合同外资为9.6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为5.22亿美元,分别是温州的8倍和6.5倍;宁波的合同外资则有3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为12.47亿美元,分别是温州的28.2倍和15.6倍。与省外城市相比,温州的引资量更显不足。2002年,苏州合同外资高达100.6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高达48.14亿美元,分别是温州的86倍和60.2倍。 2.单体规模小、项目档次低。从1985年至2002年,温州协议利用外资累计只有16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仅6.65亿美元,协议外资平均单体规模不到100万美元,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只有几家。1998年到2002年加大引资力度的5年间,其协议外资的平均单体规模也不过122万美元。在投资结构上存在“一产少,二产低,三产偏”的现象:第一产业项目少,累计投资项目仅10多项;第二产业项目技术层次低,大多数是一些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技术密集型项目很少,对原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偏重于房地产、宾馆餐饮和娱乐业。对原有温州生产企业现代管理产生的影响甚微,外资先进性作用不明显。截至2002年底,尚没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进入民营经济发达的温州。 3.外资来源渠道单一。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中,侨胞、港澳台同胞投资的三资企业为1000家左右,占审批总数的70%以上,在投资额中占直接利用外资额的80%左右。而实际现存的三资企业中,海外华人投资企业数更是占到总数的99.5%,真正由国际资本投资的仅有4家[1]。 二、温州民营企业集群近似“零外资”现象的原因剖析 为什么温州民营集群存在着近似于“零外资”的现象?作为外资项目主要承接者的民营企业集群自身又有什么特殊原因?笔者在梳理过程中发现,影响因素众多,且存在于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互相间兼容并交叉。但这些因素仍然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方面包括经济区位、基础设施、人才、资本与产业结构等因素;软环境方面包括制度、政府管理、文化、企业家观念与企业运作习惯等因素。 1.经济区位与基础设施原因。温州是浙江省东南部的沿海中等城市,南与福建省毗邻,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整合,已经腹背受敌: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对温州的“回波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注:缪尔达尔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在循环和积累的因果作用过程中,从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核心区与边缘区的相互作用来看,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效应:“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为了保持自身的发展,不断增加向不发达区域和边缘区域采购原材料、燃料和产品,输出资本技术和设备,帮助它们发展经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回波效应”是指为了在发达区域获得更高的报酬,不发达区域输出其劳动和资本;发达区域或核心区域凭借自身的优势,从不发达和边缘区域吸入要素和资源壮大自己,引起不发达和边缘区域的衰落,扩大区域经济差异。)。境内多山,高速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土地资源十分紧缺,经济发展几乎没有腹地支撑,离市场、能源产地、技术创新中心较远,这些都成为温州民营企业集群引进外资的不利因素。温州民营企业集群主要集中于简单劳动密集型行业,如鞋革、服装、打火机等,对交通、能源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根据温州的区位、能源、资源及其他要素禀赋,现有集群所处行业仍具相对比较优势。但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基础设施的硬件制约已经开始显现,如“能源荒”对浙江GDP的影响已高达0.6个百分点[2],温州是浙江省电力缺口最大的地区,影响尤其明显。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近10多年来温州制造业结构演进趋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才、资本与产业结构原因。在人才问题上,温州民营企业集群拥有的人才数量少、密度低,结构失衡、配置不合理,终生学习氛围不浓,高层次人才难以聚集,难以为外资企业提供本地化人才。在资本问题上,国家投资少,地方政府财政空虚,内源性民营资本占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大部分,外资比重很低。由于民间投资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出现了诸如轰动全国的“炒房团”等案例,给地方政府官员、企业主和外资拥有者造成了温州不缺资本的错觉,并形成内源性资本对外资的竞争性抑制。在产业结构问题上,温州的民营企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轻加工制造业,而且该集群已经高度成熟,但规模经济显著的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明显滞后;在轻加工制造业中,又以消费资料制造尤其是一般消费品为主,生产资料制造几乎空白,由此可见,产业的结构性缺失极为明显。这种产业结构使民营企业在嫁接外资并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管理模式方面缺乏激励。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现有集群仍具有比较优势和战略意义,但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来看,这又会造成路径依赖。